第614章圣堂勇士的終章
朱翊鈞就是狐假虎威的那只狐貍罷了,而真正的老虎是張居正和戚繼光,一文一武,輔弼國事,朱翊鈞作為皇帝背靠大明京營銳卒,才能如此的狂妄到對所有人都可以生殺予奪,而多數的臣子又托庇于皇帝的威信。
這么多年,朱翊鈞很珍惜京營,京營的銳卒,都是選出來的良家子,以戚繼光提出的"上報天子,下救黔首"為軍魂訓練而成,是黎牙實口中的圣堂武士,因為優厚的待遇、嚴苛的軍紀,京營銳卒不會滋擾百姓,進而獲得了普遍擁戴。
朱翊鈞只要有功夫,就會到北大營去。
這么多年,朱翊鈞也很珍惜現在的朝堂,在張居正這個威權人物的影響下,大明朝堂肉眼可見的變得清明了許多,吏治的清明,帶來了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大明行政力量終于恢復,政治從來都是不缺少規矩,缺少的是如何讓大家守規矩。
朱翊鈞勤政到海瑞都要批評,也是因為朱翊鈞很珍惜現在的朝堂景象。
這是來之不易的,縱觀中原五千年,也是少有的格局,朱翊鈞自然要珍惜。
可是現在潘季馴、三娘子,綏遠地方希望皇帝能夠肩負起更大的責任來,為王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一方面是侯于趙提出的一個大明,皆為王民;另外一個方面,就是潘季馴希望皇帝能夠成為草原的人間信仰。
朱翊鈞只是一個狐假虎威的君王,讓他成為人間信仰,的確是加了擔子。
其實這事兒挺犯忌諱的,子不語怪力亂神,大明作為一個傳統的世俗國家,在解決問題的時候,訴諸于神佛,多少有點離經叛道,屬于是異端發言,所以,潘季馴、三娘子才利用林輔成、李贄等游學團,試探朝廷的反應。
這就是政治里的冗余,如果朝廷廷臣們一致反對,那也是因為游學團考察的時候,"倉促之間"為了解決突發問題,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建議,朝廷還能因為不太成熟的建議責罰嗎?
但寫成了奏疏,那就是政治諫言了,如果朝廷不采納,可能會影響廷臣們對地方官的觀感,進而影響升轉。
滅佛容易,大明在綏遠有七萬二千人的衛軍,大明京營用馳道部署,抵達歸化城的時間,只要五天,滅佛對于大明而言,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而滅佛之后的善后事宜,才是重點,一如對于大明而言,收復河套容易,守住不容易。
“其實細想一下也挺合理的,實在是沒有更加合適的人選了。”朱翊鈞拿著潘季馴和三娘子的聯名奏疏,批注后遞給了馮保說道:“下章內閣廷議。”
這個擔子,朱翊鈞給自己加了,日后的罵名,他也背了。
蕩魔天尊真武大帝是否轉世,需要經過大明朝廷廷議決定。
三日后,大明皇帝出院了,禮部尚書沈鯉,為了皇帝出院,準備了盛大的儀式,搞得朱翊鈞一臉懵,他的智齒橫生,需要縫針,朱翊鈞拆線后,打算離開解刳院回通和宮去。
這一開門,就看到了旌旗招展,鑼鼓號角聲驟然響起。
“搞的這么大?”朱翊鈞愣愣的看著院子里的廷臣和門外的朝臣,疑惑的問道。
“熱鬧熱鬧。”張居正低聲說道:“陛下,京堂萬民,需要看到陛下的英姿。”
舉行盛大的出院儀式,是為了安定人心,大明皇帝離開了呆了七天的解刳院,再次回到了人間,大明朝的君王回來了,自然需要所有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