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水師待在熊野灘,大明真的無計可施,因為熊野灘被戰爭迷霧所籠罩,大明對熊野灘的了解極少,貿然進攻會付出極其沉重的代價,但現在熊野水師已經全軍覆沒了。
神田真一打出了拖字決,也沒關系,大明水師繼續進攻就是,大阪灣守備千戶所可以作為跳板,直插倭國的腹心之地,京都——平安京。
有的時候,高啟愚都不知道如何評價倭國,這幫倭寇真的是什么都偷,連地名都偷。
倭國的京都平安京,以中軸線朱雀街為軸,分成了東西兩部分,東部仿照唐時洛陽格局建造,稱之為洛陽,西部仿照唐時長安營造,稱之為長安,長安洛陽合稱京都。
后來‘長安’衰弱,‘洛陽’就成了倭國京都的代名詞。
倭國有一個專門的詞叫上洛,就是戰國大名帶兵攻入京都的過程,被稱為上洛,室町幕府這么干過,織田信長在隆慶二年完成了上洛。
大明對倭的戰略是非常明確的,從橋頭堡的長崎總督府,再到大阪灣守御千戶所,再到現在的閉關鎖國,就是在盡力將倭國打造成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臟活累活,都由安土幕府、戰國大名去做,但利益要盡歸大明。
半殖民地半封建,比全殖民地、全封建更加殘忍,全殖民地就是自家產業,自然要想方設法的維穩,一如之前,綏遠還不叫綏遠,還在俺答汗、土蠻汗手中的時候,大明連鼓勵喇嘛教的招數都能想得出來,一旦得到,朝廷立刻變了嘴臉,從扶持喇嘛教到滅喇嘛之間靈活轉換。
全封建,則是儒家構建的那套等級森嚴的世界,雖然等級森嚴,但所有人都能喘一口氣,再差的秩序也是秩序。
而半殖民地半封建,就是當地封建力量不需要本地國民認可,就能生存,那么一切秩序,都是你為了宗主服務。
大明在全力弱化倭國的抵抗能力,讓他們自己把自己殺死,這是陛下不在乎的殘忍。
陛下就很在乎俺答汗,哪怕俺答汗已經垂垂老矣,依舊欺負俺答汗年老,要把俺答汗拉到京堂斬首示眾,給過往的二十五年戰爭做最后的了結,給所有人一個最終的結果。
這就是在乎。
大明皇帝不在乎倭人,陛下只想滅倭。
只不過大明的雜報們,似乎并不關心大明在倭國取得的大捷,雜報們只是簡單刊登了大勝的結果,有些雜報,還略微詳細的描述了其中的過程,講了講大明這邊參戰方,敵我規模;有的雜報,干脆就一句話:倭人襲長崎,首里侯馳援,全殲之。
這也是老傳統了,打贏了一句話,打輸了長篇大論。
相比較長崎的大勝,雜報更關心牛痘問題,對于牛痘,幾乎所有雜報都在反對,格物報進行的專題報道,但被雜音給淹沒了,朱翊鈞立刻下令禮部將格物報對于牛痘的研究,刊登在了邸報上,才算是徹底說明白了這件事。
但從各方反應來看,依舊是反對。
“朕是個人,又不是神仙,這都什么跟什么!種了牛痘,就會被朕這個活閻王給控制?”朱翊鈞兩手一攤,對雜報的這種陰謀論,只能扶額。
在雜報的描述里,種痘成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儀式,種下的牛痘就成了一個烙印,而后被影響到神志不清,成為皇帝忠實的仆人和走狗,進而號召大家不要種痘,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往身體里種痘,還是奇奇怪怪的牛痘,實在是太怪了。
皇帝是活閻王,那大醫官就是牛頭馬面,隸屬于解刳院、太醫院的惠民藥局就是各地的勾魂奪魄的城隍,而種牛痘就是儀式。
“這還不算離譜的,還有人說種痘之人死后一定下地獄,而且是十八層。”馮保拿出了一本更加離譜的雜報,放在了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