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對羅剎國并不熟悉。
這都是大明對沙俄的翻譯,其實人家沙俄宣稱是羅馬的繼承者,察罕汗的翻譯也不準確,應該是‘凱旋將軍和獨裁者’,送來國書的是伊凡四世,也是沙俄的第一位沙皇。
朱翊鈞打開了一式五份,由俄文翻譯成了拉丁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俗文,再由拉丁文翻譯成了漢話的國書。
這是一份國書,同樣也是一份訃告,伊凡四世在下定決心派遣使者來到大明的時候,已經重病,在國書由使者攜帶,前往羅馬教廷的時候,伊凡四世已經重病不起,也就是說,國書的內容其實并不重要。
沒有人能管得住死后之事,無論生前多么的偉大。
國書里用夸張的語氣,形容了伊凡四世一生的功績。
“這名頭比朕還要長!”朱翊鈞看了一頁,全都是名頭。
獨裁者名號就有五個,沙皇的名號有十一個,大公的名號有五個,王公的名號有十四個,全北域君主的名號有十一個;領主的名號有八個;公爵的名號有八個。
就這國書的第一頁,寫滿了名號。
朱翊鈞的名號就簡單多了,在所有國書里,朱翊鈞的名號就一個,大明皇帝。
就這四個字就夠了,就這四個字就足夠換來所有人的尊重了。
羅剎國搞這么多花里胡哨的東西堆砌在一起,只能說顯得非常心虛,希望用這種花里胡哨的而且切實的名號,來換得大明朝廷的尊重。
朱翊鈞看完了國書,并沒有無聊到弄一個對等的名號進行回應,而是以大明皇帝為主體,做了回信。
要搞朱翊鈞也能這么做,就是顯得非常有幼稚而已,當初大漢和匈奴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時候,彼此就在抬頭上進行較量,一次比一次長,非要壓對方一頭,就跟農戶建房,非要比別人家高一磚才行。
朱翊鈞對這種近乎于斗氣一樣的兒戲,并不熱衷。
廷議冗長,有些重要的事兒,需要認真商議,有些則是一筆帶過,不是每一件鬧到文華殿上的事兒,都需要明公們費盡心思的處理。
結束廷議后的大明皇帝前往了北大營操閱軍馬,李如松依舊為王前驅,來到了通和宮接陛下前往北大營,自從戚繼光封爵之后,來通和宮接駕的都是李如松。
戚繼光手里端著一把平夷銃,只不過這把平夷銃,是一把全新型號的平夷銃。
“這把平夷銃里帶有螺旋膛線,用的是六錢火藥,采用燧發機,帶有二十倍的瞄具,在室內,可以打到一百二十步以上,室外則是一百步,因為室外有風。”戚繼光簡單介紹了一下新的平夷銃,除了多么瞄具之外,還多了一個前支架,而擊發的方式,也分為臥式、半跪和立式三種。
前支架,就是臥式時使用,會更加精準。
而在槍機上多了一個保險栓,在沒有拔掉保險栓之前,是無法擊發的,最大的保證了填藥行軍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