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顏走的比王國光還快,人王國光是閣老,頂了天就是去西土城養老,他張學顏可是戶部的第一責任人。
“又沒借出去。”朱翊鈞無奈的放下了手,安東尼奧借走那兩百萬兩,就跟沒借一樣,大明內帑的白銀,在兵仗局軋印銀幣的規模達到650萬之前,不能投資。
馮保和張宏就只是笑,白銀太多,是一種幸福的困擾。
隆慶五年六月,喜歡神隱的先帝召開了一次廷議,希望從國帑支取三十萬兩白銀,因為隆慶五年的金花銀,國帑還欠了內帑五十萬兩白銀沒給,先帝在問國帑要賬,但最后國帑東拼西湊,只給了十二萬六千兩白銀。
因為國帑也沒有。
有錢花不出去和沒錢四處討飯相比,還是花不出去好一些,手里沒把米,叫雞,雞都不來。
大明皇帝在為白銀過多苦惱,而此時在倭國京都本能寺的織田信長,在為沒有白銀發愁。
大明索要了1500萬的戰爭賠款,而第一年要支付三百萬銀,也就是萬歷十三年六月之前付清這三百萬銀,否則大明水師又要在大阪灣登陸了。
“將軍,門外有一個大唐商人求見。”黑田孝高面色凝重的說道:“他不是來自長崎總督府。”
不是來自長崎總督府,就代表著和大明朝廷不是一路人,這是要跟織田信長談生意來了。
“這些黑心的商人,他們要什么?我們日本有什么值得他們圖謀的嗎?”織田信長無奈的說道:“不過是為了要我的子民去元緒群島受苦罷了。”
織田信長一直沒有接觸過這些來自元緒群島的商人,因為他知道這些商人是在挖掘倭國的根基。
“若是竹中重治在就好了。”織田信長無奈的天邊血染的夕陽,重重的嘆了口氣。
竹中重治,竹中半兵衛,是織田信長內政上的謀臣,在萬歷七年,死于征戰毛利家的途中。
在織田信長身邊的這位黑田孝高,是黑田官兵衛,也是織田信長的重要謀士,只不過黑田孝高更擅長戎事。
“可是我們缺少白銀,大明朝廷來勢洶洶。”黑田孝高也是帶著幾分悲壯的語氣說道:“還能怎么辦呢?哪怕是將軍再憐憫這些農夫,可是要支付助軍旅之費,是當務之急。”
“那就見一見吧。”織田信長本來挺直的腰背,現在顯得有幾分佝僂,最終同意了見這些貪得無厭的商人。
織田信長本來是信心十足的,因為他推行的政令是,兩公一民,還是重稅,但相比較其他戰國大明索求無度的八公一民,甚至是九公一民,毫無疑問,織田信長對的起倭國的所有人。
但,局面急轉而下。
高達一千五百萬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就是懸在頭頂的利劍,即便是信長再不待見這些商賈,都有必要見一見了。
來人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穿的是一身的儒袍,但卻沒有多少儒雅隨和的氣質,面由心生,兩腮無肉的商人,看起來有些尖酸刻薄和貪得無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