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明想象的不同,朝鮮和倭國從來不是老死不相往來,相反,來往密切,同樣飽受倭患的朝鮮,和倭國進行了綏靖和妥協。
如果大明執意要讓朝鮮王室內遷,恐怕會把朝鮮趕到敵人的那一側。
琉球國王尚久是被倭寇騎臉,實在是沒法活了,只好自己主動跑到了大明賴著;
而倭國國王足利義昭是被織田信長流放后,變成了喪家之犬,四處投奔,最后被人給賣了;
北虜的宗主大汗孛兒只斤·圖們,則是因為被大明和俺答汗同時欺負,眼看著要死了,才不得不答應了大明親自出使大明投降的要求。
而朝鮮王室好好的,是決計不肯的。
對于朝鮮王室而言,甚至不會借道給大明,唇亡齒寒的道理,朝鮮也是懂的,倭國沒了,朝鮮也就沒了。
朱翊鈞看著堪輿圖,從對馬島進攻,有朝鮮這個攔路虎,從琉球進攻,有狂風、大浪為阻礙,大規模軍事行動,這等天象的威脅,不亞于劉秀的‘天降隕石’了。
“徐徐圖之吧,倭國現在的人口還是太多了,八百萬丁口,讓倭人自己殺掉大部分好了。”朱翊鈞不急,他還很年輕。
“下章禮部,朝鮮朝貢貿易,改為一年一次。”朱翊鈞下了一個命令,結束了朝鮮朝貢貿易的特殊待遇。
朝貢貿易對大明而言是一項賠錢的買賣,為了彰顯大國雅量,為了面子,朝鮮送來一些破爛,大明要以價值數倍、乃至數十倍進行賞賜,而且朝鮮一年朝廷貿易不限次數,隨時都能來,而朝鮮人要的最多的就是糧食。
朝鮮山地極多,適合種植的平原多在南邊,而南邊又飽受倭患的困擾,朝鮮糧食產量不足,時常鬧饑荒,但朝鮮使者購買糧食的主要目的,不是應對國內的糧食短缺,而是為了釀酒。
朝鮮能把高麗姬發展成一個產業鏈,這個可以說完全依賴于中原而存在的政權,能對底層的平民有幾分同情呢?
朱翊鈞這個政令,就是讓朝鮮難受一下,不會造成什么實質性的傷害,朝鮮自從景泰年間首陽君之后,就沒有什么不恭敬的舉動了,所以大明要逼迫朝鮮王室內遷,需要一個由頭,而依照祖宗成法,一年一次朝貢就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朝鮮的不限次數的朝貢是不合乎祖宗成法的,因為朝鮮被列為不征之國后,就定下了朝貢一年一次,只不過后來朝鮮硬要來,大明沒有阻止,久而久之成為了習慣。
祖宗成法,啟動!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