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明皇帝、大明朝廷對此無能為力,因為皇帝、朝廷,并不能讓這些信徒們擺脫需要宗教的環境。
“陛下,朝鮮將大明稱為父母之邦,天朝上國,倭國、琉球、安南、暹羅、錫蘭等地也如此稱呼,這臣實在是沒什么辦法,而且就算不是徐璠,隨著開海,也有別人搗鼓出這么個類似的東西來。”萬士和告訴皇帝,這都是開海必然要承受的代價罷了。
因為要跟泰西人打交道,文化差異的存在,讓彼此都要為彼此的存在尋找合理性,那么大明教的誕生,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不是徐璠搞出來,也會是別人把這個敘事結構搞出來。
“朝圣個屁!大明不是圣地!那袁慎為了那么一點點的成本,克扣匠人的工錢,長達五年!要不是這次匠人們忍無可忍,他這種畜生,還要繼續作威作福下去!這是圣地該有的樣子嗎!”朱翊鈞仍然十分憤怒,作為皇帝,他覺得‘天朝上國’就是在罵人,罵朱翊鈞這個社稷之主無能。
“陛下,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但大明就是大明。”張居正勸陛下不要生氣,氣大傷身。
這種事昨天有,今天有,明天還會有,就像矛盾普遍存在一樣的正常,大明這么多人,出現這種事,實屬正常,這一點都不影響大明是天朝上國的事實,因為此時此刻,對于世界所有國家而言,大明就是最繁榮的地方,他們心目中的圣地。
張居正提到了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小細節,他低聲說道:“陛下,泰西商賈愿意付錢。”
“哦?付錢嗎?付多少?”朱翊鈞一愣,隨即問道。
“一艘船五萬兩白銀的認捐。”張居正看過殷正茂的奏疏,人家朝圣不是空手來的。
“朝圣不行,朝貢可以,談談生意得了,不要搞得那么復雜。”朱翊鈞斟酌再三,還是開了一個口子。
朱翊鈞如此決定,絕對不是圖錢,主要是為了海疆的穩定,不開個口子,這幫泰西商船天天在大明海疆冒險,這不是給海防巡檢找麻煩嗎?
絕對不是圖錢!
不是誰都能到大明朝貢的,呂宋總督府會對所有的商船進行篩選和甄別,比如和大明有矛盾,打了兩年半的果阿總督府的商船就不會被允許,比如那仍然沒有撤銷了私掠許可證的英格蘭商船也不會被允許,有疑似攜帶違禁貨物、走私等行為的商船也不會被允許。
呂宋總督殷正茂在奏聞朝廷的時候,就已經把條件羅列了出來,甄別之后,其實符合要求的船只,滿打滿算還不到二十條船,而他們來到大明也只能在五大市舶司的萬國城進行短暫逗留,最長不超過十五天時間用于貿易。
而殷正茂又提供了更多關于泰西的情報,這些個商船,甚至不需要給錢,就可以獲得大量真假難辨的情報,殷正茂對這些情報進行整理后,奏聞了朝廷。
比如,大明皇帝終于搞清楚了為什么費利佩跟發了瘋一樣,執意要進攻英格蘭本土。
因為英格蘭的海盜船襲擾了塞維利亞,燒毀了位于城市中心的主教堂,這座教堂里,有一個人的遺骸,那就是奠定了西班牙海上霸權,發現了新大陸的哥倫布。
哥倫布在弘治五年,受西班牙國王費迪南二世的派遣,攜帶送往中國、印度的國書,踏上了大航海之路,那時候,哥倫布估算到大明大約有一萬里的距離,但其實足足有四萬里之遙,若是知道有這么遠,恐怕哥倫布很難下定決心出發。
哥倫布一生四次橫渡大西洋,探明了航路,讓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占據了先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