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海禁政策,雖然在開海的滾滾大勢之下,已經足夠的開放,但其實仍然需要船引,才能順利進入大明的港口,如若商船沒有船引、貢船沒有堪合,不會允許停靠大明港口,甚至會當做海盜船進行登船檢查、驅逐、殲滅。
西班牙、葡萄牙每年的大帆船,拿的都是堪合,而不是船引,他們是貢船,而不是商舶,在定性上,大帆船貿易就是朝貢貿易,因為大帆船只和朝廷做買賣。
西班牙、葡萄牙、尼德蘭地區甚至包括英格蘭,都有商舶在大明的海疆活動,他們無法抵達大明的腹地五大市舶司,只能停靠在呂宋的馬尼拉港,他們對大明十分的好奇,但是因為大明保守的貿易政策。
讓這些智慧教的信徒,到大明來朝圣,就成了一個幻想。
大明教的主要信徒是船員。
人有的時候,總是如此,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越是看不到,就越是想要見到,這些商船在馬尼拉港,向呂宋總督府提出了朝圣的訴求,呂宋總督府不得不重視這些訴求,因為呂宋總督府不做任何回應的話,這些商船就會北上冒險。
這年頭出海本身就是一種冒險。
所以,大明皇帝收到了國姓正茂發來的奏疏,請求開通一條朝圣的航路,供這些商舶到大明來朝圣。
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搞出了智者之屋的徐璠。
“這個問題十分的復雜,陛下在大明教的教義之中,并不是神,而是智慧的化身。”萬士和作為禮部尚書已經有些汗流浹背了,但萬士和還是解釋了這個問題,陛下在大明教的敘事中不是神,而是智慧的化身。
徐璠的智者之屋,他搞出來的這套大明教的敘事,雖然倉促,但還是極為嚴謹的,皇帝不是神,先天八卦的伏羲是創世神,皇帝是天子,就是老天爺托付管理人間的人皇,那么伏羲這個創世神掌握的智慧,化身成為帝王,就非常合理了。
“至于泰西人深信不疑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大明在冊封朝鮮、安南、琉球、倭國等等國王,在泰西,國王需要接受教廷的冊封,在遙遠的東方,大明皇帝也在冊封番國國王,這在泰西人看來,以他們的理解去理解大明,就是東方的教廷。”萬士和解釋了下為何徐璠虛構的這個遠東教廷會有人信,因為這也是事實。
教廷的冊封,是一種秩序的塑造和維護,大明皇帝對藩屬國的冊封,也是一種秩序的塑造和維護。
“萬閣老還為這么離奇的事兒,找到了合理的地方?!”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想點辦法讓這個大明教的擴張停下來,簡直是晦氣。”
朱翊鈞作為皇帝,認為這是一種晦氣,但凡是和神神鬼鬼沾點邊的無疑都是晦氣,中原的皇帝不需要這種虛無縹緲的神鬼之說,作為統治基礎。
“恐怕,停不下來。”萬士和一臉為難的說道:“陛下,林輔成和李贄在討論宗教對人的異化這一節,就說過,想要廢除宗教,就要讓信徒脫離需要宗教的環境,信徒需要一個虛構的彼岸來躲避殘酷的現實。”
“陛下,大明教之所以能如此快的影響到這么多人,甚至是驚擾到了陛下,完全是因為它沒有虛構一個彼岸,大明教的彼岸,也就是大明,是真實存在的。”
大明教傳播的速度快到令人驚駭,完全是在它的敘事之中,彼岸不是虛構的!是真實存在的,哪怕是沒有親眼見過,但大明的商品,在里斯本集散,大明教的教義也在隨著貨物的流動,而四處傳播著。
絲綢、堆積如山的棉布、堅硬無比的鐵鍋、無往不利的火器、不可戰勝的艦船等等,都是這些個船長、商賈們親眼所見的,他們樂此不彼的對著遇到的每一個人,訴說著大明的種種傳說,更進一步的促進了大明教在泰西的快速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