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以前很窮,所有的慶典,都顯得非常的小氣,后來為了省錢,讓三位在京不領兵的公爵為大祭司前往郊外祭祀祖宗,這郊祭的規格,就開始一降再降,大明最奢靡的事兒,莫過于隆慶年間,隆慶皇帝過年看鰲山燈火,大肆恩賞百藝。
鰲山燈火雖然是禮部主辦,但其實主要來自于百姓,在國事艱難的時候,利用大典禮凝聚人心,也是一種迫不得已的做法。
現在,大明很富,富到官廠成立十周年大慶典中,光是煙花,就用了七萬發,其中有些煙花的威力,過于巨大,比如由皇家格物院、兵仗局、講武學堂、大將軍戚繼光聯合研發的高空煙花,就釋放了180發,而這些煙花的當量已經和九斤火藥旗鼓相當,還有種類繁多,數量眾多的其他火藥。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這得花了多少錢啊。”朱翊鈞看著七萬發煙花升空,從遠遠看到心疼錢了。
其實煙花常常被用到軍事中,在進攻或者敵人攻城的時候,釋放煙花,用來威懾敵人,制造聲勢,也是在軍事上一種十分常見的應用,兵者詭道也,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敵人分辨不清楚使用的是炮火,還是煙花,威懾,降低敵人的士氣。
“陛下,今天的花費,都是王謙的。”馮保小聲的提醒了一下陛下,國帑不出錢,內帑也不出錢,出錢的是王大公子,王大公子的銀子,也是交易行綏遠馳道短期交易的盈利,所以,全場消費,由試圖做空綏遠馳道票證的勢要豪右買單!
“放!可勁兒的放!”朱翊鈞一愣,立刻說道:“好,熱鬧!”
不用自己買單,自然是越熱鬧越好。
日暮時分到夜幕低垂,繁星點點,天際已經由深紅到一抹深藍,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硝煙的味道,還有節日的歡愉,不僅僅是三個官廠的匠人,就連京師百姓都聚集在山下的官場仰望著煙花盛開,因為京師禁止燃放煙花,這難得的盛景,自然吸引了無數人。
尖銳的哨聲不斷的響起,這是煙花升空的響哨,煙花在空中綻放著,光影層層疊疊,色彩斑斕,紅的熱情,藍的深邃,綠的生機盎然,交織出一副流動的畫卷,美不勝收。
人群中不斷的爆發出歡呼聲,坐在父親脖子上的孩子,興奮的指著天空,指向了煙花留下的尾跡,眼神里充斥著好奇和對未來美好的向往。
終于,在夜幕完全降臨的時候,煙花光影的華麗篇章終于落下了帷幕。
沉重的鼓聲開始不斷的在觀禮臺前響起,戲臺上亮起了一道道的光柱,一共一百二十盞石灰噴燈在戲臺的周圍亮起,宣告著大慶典的演出正式開始了。
一時歌舞慶升平,跨鼓中幡次第行。
工匠赤膊,扛著三丈長的長旗開始登場,一共三百人的匠人將手中的中幡高高舉起,在齊聲爆喝和號角聲之中,幡面落下,幡面上寫著各種吉祥話,這舞動中幡的動作充滿了力量感,長達三丈的幡面在匠人手中,如臂使指。
“嚯!”朱翊鈞驚訝無比,因為一群不大點的孩子,爬上了幡頂開始了新的表演。
力量和技巧結合出的藝術。
大明皇長子朱常治,看的高興極了,在座位上,目不轉睛的盯著戲臺上的表演。
盛大的表演,讓所有人都喜氣洋洋,唯獨潞王朱翊镠悶悶不樂,因為他要跟著皇帝南巡的想法,被皇帝無情的否決了,潞王殿下要留下以北衙留守的身份監國,潞王想去南衙,也不想監國,但沒辦法,德王朱載堉根本無心庶務,整個大明皇室,能監國的只有潞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