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一共就發行了一期專項國債,五年期的一千萬銀,專門用于綏遠馳道修建和礦山開采,但國債這種籌集資金的方法,很快就被大明的保守派給摁死了。
以王國光和張學顏為首的戶部,認為負債是一種激進的財務政策,是洪水猛獸,哪怕是有實體資產作為支撐的債務,也是洪水猛獸!
第一期為數一千萬銀的國債,是大明攻伐綏遠之后,因為資金不足的無奈之舉,是特例,不能作為一種常見的手段。
任何負債都需要賠付利息,是賠錢買賣!
再加上現在內帑、國帑的白銀堆積如山,不需要籌措資金,所以國債一直沒有再次發行。
槍在手,跟我走,搶,搶,搶!搶不夠就繼續擴,繼續搶,擴大外部循環,擴大需求,堅決用武力手段,推行自由貿易,直到徹底崩解的那一天。
大明似乎也是這么做的,倭國、遼東、綏遠、西域、東吁,大明四面開戰,在不斷地對外擴張,但大明并沒有窮兵黷武的發行國債去擴大武裝力量。
“人有兩條腿,經濟也是如此,我們必須要使用強而有力的手段,對內的分配進行調整,同樣也必須要想方設法的擴大外部的需求,這兩條腿都要粗壯,才能撐得起大明的江山社稷。”王一鶚總結性的對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進行了總結。
兩條腿走路,擴大內需也要擴大外需,擴大內需,是需要在分配問題上下功夫,擴大外需,則是開拓,開拓,開拓。
需求不足是大明開海遇到的第一個瓶頸。
王一鶚喝了口水,才繼續說道:“陛下第二個瓶頸,則是海外流入的白銀,已經很多年沒有快速增長了。”
“大明白銀流入主要有三條,第一條路線是倭國,每年大約為四百萬銀,第二條是大帆船貿易,總計不過六百萬銀,第三條為大明自己的遠洋商隊,以劉吉為船長的遠洋商隊,每年帶回三百萬銀,因為種種關系,每年白銀流入大約在一千萬兩道一千四百萬兩之間。”
“有的時候多,有的時候少。”
“與之相反的則是,赤銅的數量因為呂宋十二處銅鎮的關系,仍在快速增加,由萬歷九年的1100萬斤,增長到了去年的1900萬斤,而且大明對呂宋方面的出口,也是隨著赤銅的流入增加,而不斷的增加,規模增速大抵等同于赤銅流入增長速度。”
白銀的流入不僅僅是增長過慢的問題,而是忽多忽少的問題,不像赤銅,總是在增長,可見的未來,也會一直增長。
白銀流入忽多忽少,會產生震蕩,震蕩就會產生投機,就會造成各種社會矛盾,對于極為保守的大明而言,不穩定不如沒有。
王一鶚從密州市舶司談起,說到第二個矛盾也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矛盾。
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呂宋因為國姓正茂的經營,生產在增加,需求也在增加,而且增速完全正相關。
呂宋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想解決外需,還是需要大明的傳統藝能,王化。
王一鶚真的很想批評一下泰西的大航海,泰西的大航海給世界帶來了槍炮、病菌、戰爭掠奪之外,似乎什么都沒有帶去,那些被殖民的地方,除了悲劇就只有悲劇,除了死亡就只有死亡,泰西大航海已經一百三十余年,并沒有讓世界的需求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