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海十二年,就制造了一個呂宋這樣一個可以稱之為奇跡的存在。
馬尼拉城從一個圍五里,不過九萬人聚集的城池,變成了現在南洋上耀眼的明珠,人口在萬歷十二年末的丁口普查中,第一次突破了百萬之眾,港口還在快速擴建,從四個泊位擴張到了四十個,仍然不能滿足需求,海堤從0里,增長到了700余里。
四處齜牙咧嘴的大鱷魚和猩猩,都已經慢慢消失不見。
呂宋擁有焦鋼煤鐵廠,還有十二處年產超過百萬斤赤銅的大銅廠,這十二個銅廠,每一處都形成了十萬以上丁口的城鎮,擁有了道路、橋梁、溝渠,甚至還有了學堂。
大明和泰西搞出海,都是為了出海掠奪,起始動機沒有什么不同,但最后的結果,卻是天差地別。
王一鶚本來想批評泰西的大航海,后來覺得這是在討論大明的內部問題,批評他人抬高自己,完全沒必要,就沒有多說。
這是大明皇帝八大美德之一:謙遜。
“陛下,這第二個瓶頸,臣以為海外需要寶鈔,大明海外通行寶鈔。”王一鶚不是意見簍子,只需要看現象,找問題,剖析原因,他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
王一鶚進一步開口說道:“呂宋的海外通行寶鈔,頗為穩定,臣以為可以繼續擴大寶鈔的發行,即便是有可能會寶鈔回流,但也應該從每年一百萬貫提升到五百萬,甚至是一千萬貫的規模。”
“至少也要提供大約等同于赤銅流入等價的寶鈔,這對呂宋而言,非常重要。”
王一鶚沒有大步快跑的意思,政策試點在呂宋,規模從實驗性質的一百萬貫向上擴張到五百萬貫,看似是大跨步,但其實和赤銅流入的數量幾乎相同。
“善。”張居正倒是頗為贊同。
大明不行鈔法,只行錢法,這件事里的保守派是大明皇帝,大明皇帝始終擔心寶鈔回流的發生,對這件事的態度過于保守,導致大明鈔法除了在倭國外,從未大規模發行。
“呂宋也需要寶鈔,大明拿走了赤銅,呂宋用什么去交易呢?要么扣下一部分的赤銅,要么截流一部分流入大明的白銀,要么仰賴大明發行的寶鈔,只要大明不倒,在呂宋地面的寶鈔,就會堅挺。”張居正進一步解釋了自己為何會贊同。
皇帝優先考慮腹地,但多少也要考慮下的呂宋地方的切實需求,隨著銅廠的設立,呂宋開始發展,已經不處于完全蠻荒的地方,對貨幣的需求也是極其旺盛的。
寶鈔,就是最優解,而且不必擔心貶值的問題,因為只要大明在,寶鈔就有本位。
“陛下,白銀流入不能無序,沒有白銀流入得餓死,白銀流入多了也會堰塞,但大明之前缺少調節白銀流入的閥門,而海外通行寶鈔就是那個閥門,如果想要更多的白銀,就多發行一些寶鈔,如果想要減少白銀流入,就可以減少甚至是收回寶鈔,減少白銀堰塞。”張居正進一步闡述自己的理由。
白銀流入速度的快慢,需要自主、可控。
皇帝雖然沒有說什么,但內帑堆積如山的白銀,扛著那么大個堰塞湖,陛下的壓力真的很大,白銀無節制的流入,也會造成許多的問題,有個閥門,就好多了。
就像蒸汽機一樣,蒸汽機離心調速器,可以有效調節蒸汽的流量,讓蒸汽機相對穩定的輸出,想要多大的力氣,就有多大的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