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都會力求保證白銀開采的有序進行,同時對進出礦山,進行更加嚴格的約束;
調撥一部分的糧草應急,供應礦山開采;
大明提供一筆高達二百萬貫的寶鈔借款,沒有利息,為安定礦山提供部分的資金;
毛利家開放廣島城(鯉魚城)、織田家開放大阪港、橫濱港,供商船往來;
在開放的港口給過往船只給予必要的食物、水和柴薪。
一共十二條,其中最后一條是最有趣的,就是談判決定:全面實行禁教令,完全驅逐泰西來到倭國的傳教士,禁絕泰西教會在倭國的傳播。
這一條不在計劃中,是出乎意料的決定。
織田信長和毛利輝元一見面,對了一下賬,發現很多事,居然不是自己做的,但最后屎盆子都扣在了自己的頭上,有人居中生事,而仔細一查,發現是泰西的傳教士們搞的鬼!
其中以傳教士阿爾卡佐瓦為首這些人,可沒少干壞事,甚至還在暗地里鼓噪百姓一揆,矛盾還沒激化到一揆的地步,但這些傳教士一鼓噪,搞得人心思動,人心惶惶。
干壞事的人,首先就排除了大明,大明有自己的高道德劣勢,大明對倭國的惡意都是明面上的,手段是雷厲風行的,要打擊報復也是明著來,根本不屑于玩這些鬼蜮伎倆,而這些傳教士們,則是利用宗教凝聚人心這一特點,進行活動。
這種情況之下,織田信長和毛利輝元決定禁教,驅逐傳教士,不允許任何傳教士進行傳教。
“不得不說,大明真的是有先見之明,從萬歷元年起,就禁止了一切形式的傳教,任何傳教士抵達大明,都會被嚴密圈禁,防止禍端。”織田信長站在碼頭上,由衷的對著徐渭說道。
大明有很多決策,看起來極為保守,但絕對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陛下自然圣明,在大臣們還沒意識到這個危害的時候,陛下就已經對海防同知羅拱辰要求,禁絕傳教士傳教了。”
“你們二位可是在和約上簽了名字,用了印綬,若是這剛出了門,就在長崎海面上打了起來,那不是彼此爽約,而是不給大明面子,定要注意和約履行。”徐渭再次叮囑了這幫喜歡出爾反爾的倭人,他們出門就打起來,那就不是爽約的問題了。
關起門來,你們愿意怎么言而無信,出爾反爾,大明都管不著,但長崎和約既然是在大明作為中間人、擔保人和見證人的情況下簽訂的,大明就會督促、監察和約的履行。
也不知道陳繩是怎么相信毛利輝元的許諾的,三百萬銀?陳繩真的把水肥的工藝帶到了倭國,毛利輝元也會把所有人知情人殺的一干二凈,不留后患。
信倭人會信守承諾,不如相信老母豬會上樹,畏威而不懷德的番夷,根本不知道承諾為何物。
神谷壽禎發現了石見銀山,宗丹和桂壽二人從大明福建搞到了吹灰法冶煉白銀,但是最后石見銀山不歸神谷壽禎而是歸了大名們。
倭國這幫蟲豸實在是太過分了,搞得連跑到倭國滅倭的徐渭、孫克毅、李誠立、羅應和都看不下去了。
大明皇帝在密州停留了大約三天的時間,再次開始南下,沒有了馳道后,只有官道,道路變得顛簸了起來,甚至連行進的速度都變慢了許多,從之前一日七八十里,降低到了一日不到五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