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江樓,大明第二大爛尾工程,朱元璋雖然很想建,但他不舍得花錢,開始動用的是死囚,讓囚犯去建設地基,但一算賬,因為缺少木頭,最終朱元璋親自下旨喊停。
而現在依舊缺少木頭,但應天巡撫李樂的意思是,不用木頭,直接混凝土澆筑,外面刷上一層漆,裝作是木頭的樣子。
大明的石灰廠需要一些訂單,維持石灰廠規模,同樣,南衙也需要一個正衙鐘鼓樓來計時,出于種種原因,李樂上奏請準。
有什么樣的皇帝,也有什么樣的臣子,李樂也是個大老摳,他其實可以選在別的地方營造,但閱江樓有地基,不用白不用,而且閱江樓所在的盧龍山(今獅子山),離大明龍江造船廠、石灰廠、焦鋼聯運的煤局、織造局更近,所以李樂選在了這里。
“滿打滿算不過二十三萬銀,也算是一還太祖高皇帝夙愿。”馮保低聲說道:“當年因為要修應天城墻、鳳陽中都宮城,最終只能停建了。”
朱元璋征戰一生,贏過也輸過,后人最津津樂道的就是鄱陽湖水戰,朱元璋以弱勝強,借東風,點燃了小船,擊敗了陳友諒鐵索橫江的大船。
其實朱元璋自己最得意的是龍灣之戰,也就是盧龍山山腳下的伏擊戰,是生死存亡。
元至正二十年,已經殺了徐壽輝自立稱帝,國號為漢的陳友諒,率領舟師十萬,直撲應天,準備畢其功于一役,徹底消滅朱元璋。
而在這個危機的時刻,應天城內,有人惶恐不安主張撤退鐘山防守,有的主張投降,因為從紙面上來看,陳友諒兵強馬壯,而朱元璋又是腹背受敵,陳友諒聯合了張士誠共伐朱元璋。
贏不了,再加上腹背受敵的原因,人心惶惶。
在這個生死存亡之際,朱元璋親自指揮,令常遇春率兵三萬埋伏石灰山,令徐達陳兵南門,令趙德勝駐防虎口城,令楊璟至大勝港,自己親自率兵埋伏在了盧龍山,以紅黃旗幟為號,誘敵深入。
陳友諒貪功冒進,正好落到了朱元璋的口袋里,朱元璋打贏了這次生死存亡的龍灣大戰。
鄱陽湖之戰,的確是定勝之戰,不過場面絕對沒有龍灣之戰來的危急,即便是鄱陽湖失利,朱元璋也能重整旗鼓,再跟陳友諒周旋,可是這龍灣之戰,若是敗了,以陳友諒的性格,一定會殺了朱元璋,再無以后。
這也是朱元璋心心念念要建閱江樓的緣故,那是最危險的時刻。
但因為種種原因,最終沒能建成,只留下一個地基,見證著大明這片土地的興衰哀榮。
“陛下,李巡撫說的不無道理,實在便籌謀以安民,壯京師以鎮遐邇,國朝財用大虧,彼時江南豪右皆有輕視朝廷之心,現如今,今非昔比,也該把閱江樓建好,以防這些個江南縉紳們忘了,這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馮保還是認為需要建。
切實需求一個鐘鼓樓去報時,再償太祖高皇帝夙愿,最重要的就是安定人心。
張進在應天府做提督內臣,已經十二年的時間了,對南衙極為了解,不少人每年都要登盧龍山,來嘲諷朱元璋當年的好大喜功,這種詩會每年都有。
人死了就做了土,在你最得意的地方罵你,就是這些賤儒們的惡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