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和朱翊鈞一樣不知兵,大明皇帝曾經詢問過戚繼光,靖難之戰,燕王為何能贏,戚繼光被追問了許多次后,告訴了陛下,燕王的確很能打,但主要是朱允炆配合的也好,最終造成了這個結果,事實上藩王造反根本不可能成功。
其實作為大一統帝國的皇帝,朱允炆是無論如何都打不輸的,即便是燕王已經渡江,兵臨城下,也沒有什么用,因為勤王軍正在向京師趕來,憑借著朱元璋心血,南京的城墻,朱允炆就是頭豬,也輸不了。
朱允炆不知兵是其戰敗的最大原因。
六月初九,在方孝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堅壁清野,認為只要把京師周圍全部搬空,沒有了補給的燕軍,自然而然就退了。
這個想法看起來沒什么問題,就是朱翊鈞也覺得沒什么問題,似乎遇到圍城之戰,都是如此做,朱棣南下軍兵滿打滿算也就八萬人,啃城墻這種事兒,八萬人遠遠不夠,而朱允炆手中的守城兵力還有二十萬。
若是朱棣、朱高煦真的有必勝的把握,他們就不會同意慶陽公主出城和談了。
戚繼光告訴陛下,事情不是這樣的,越是遇到連敗,人心惶惶的時候,越不能堅壁清野,因為人心思動,士氣不穩定,一旦開始堅壁清野,已經陷入困獸之斗的軍兵,越是惶恐不安,在執行堅壁清野的時候,就會動些心思,將這些財物,全部占為己有。
而屠城、屠殺,往往都是從縱兵劫掠的開始的。
軍兵們開始在軍令之下搶劫,就會陷入一個必然攀比怪圈,最開始的時候,就只是拿刀威脅,慢慢的就是用刀架著脖子逼迫百姓交出財物,手段只會越來越劇烈,絕無可能會收斂,因為你不狠,更狠的人搶的一定比你多。
從拿刀威脅,到燒殺搶掠,只需要十天,哪怕是再精銳的軍兵,也會變成搶紅眼的暴徒,他們會燒光、殺光一切,甚至是自相殘殺,因為搶了幾日的暴徒是城里極為富有的人。
無序的殺戮會將組織度破壞的一干二凈,軍兵將不會聽從任何的軍令,完全靠著貪欲的本能行事。
方孝孺這些儒生是不知兵的,在他們看來,只需要堅壁清野,就可以退敵,但是守城的軍將們是一清二楚的,在暴力失控的時候,這些軍將們也會危險,連唐中晚期的節度使都會被殺。
而且最重要的是,士氣徹底沒了,都去搶劫了,誰還有心思守城?燕軍是很能打的,從北到南,多少場大戰證明了燕軍的強悍,士氣徹底崩了,還守個屁的城!
朱元璋也絕對沒想到,自己精心打造的應天京師防務,在自己死后僅僅四年,就被破了。
這些個儒生整天喊什么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你別光說,你倒是做啊!
在這種情況下,軍將們只能選擇開城迎接燕王,這便成了唯一的解決方案,投降燕王可能還會活下去,任由城中軍兵劫掠下去,不用幾天功夫,就能搶到大功坊,也就是武勛集中的地方,要么就是沒人防守的南京,被燕軍攻破。
可能朱允炆點了一把火,把自己給燒死的時候,仍然想不明白,前幾日還對燕王喊打喊殺的軍將們,為何會臨陣倒戈,直接開金川門打開,迎接打了四年的燕王入城。
相反的例子就是于謙于少保在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出城迎敵。
大家都是京師保衛戰,都是北方來敵。
明堡宗做了瓦剌留學生后,也先在十月份撲倒了京師城下,而于謙的應對方案,不是城墻,而是在城外民舍組織反擊,沒有縱容潰兵、士氣不振的軍兵堅壁清野,而是能把攻城的樹木全部砍伐,再加上城外民舍作戰,釜底抽薪、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