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維進不去南通州,倭寇圍城,他只好領兵駐扎在城外,終于在四月二十二日這天,唐維和城中參將解道明取得了聯系,而后開始了里應外合,倭寇陣勢大亂,唐維率揚州兵開始入城。
倭寇趁著揚州兵入城的時機,再次開始攻城,唐維、解道明在城墻上堅守了四個時辰,擊退了倭寇,不顧疲憊和其他馳援而來的大明軍一道,將倭寇趕下了海。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再犯江北,胡宗憲、石茂華、唐維、解道明等人,相繼在灣頭、揚子橋、王家莊、淮安廟灣、蛤蜊港海口連戰告捷,徹底擊退了倭寇,至此倭寇不敢再犯揚州。
在戰后,胡宗憲為英勇奮戰軍兵請功,設立忠勇祠紀念,胡宗憲將二百三十六名陣亡軍兵的名字都寫在了奏疏上,可最終朝廷只核準了七十二人。
大明皇帝的車駕抵達了忠勇祠,讓朱翊鈞意外的是,位于城外的忠勇祠,可不是什么人煙稀少之地,甚至朱翊鈞還看到了數間不弱于龍鳳呈祥的大厝,就是類似于京師百望山的大厝,勢要豪右之家才能置辦的奢侈產業!
“這忠勇祠周圍為何如此多的別墅?”朱翊鈞有些好奇的詢問著隨行的揚州知府趙知節。
趙知節面色古怪的說道:“忠勇祠周圍的地價比城里都要貴些,可是越貴,越有人買,因為有忠勇祠在,所以反而心安。”
“原來如此,為了圖一個心安啊。”朱翊鈞了然。
萬歷年間的大明,還是比較迷信的,越有錢有勢的人,就會越迷信,建在忠勇祠旁邊,連鎮宅都省了,還有什么比忠勇祠更加能夠震懾邪祟?睡覺都踏實。
揚州忠勇祠建的不算多么宏偉,就是個普通的正房加兩間偏房,占地也就一畝左右,但就看門前石磚略顯光滑的痕跡,就知道這地方,平素里香火非常鼎盛。
忠勇祠里比較靜謐,朱翊鈞從馮保手中接過了點好的香,插在了香爐之上。
忠勇祠只有牌位,沒有塑像,兩側是一些壁畫,有些地方的色彩很鮮艷,顯然是為了迎檢專門補過。
朱翊鈞拜祭忠勇祠是臨時起意,是臨時安排,在皇帝有這個想法后,緹騎們就立刻清街,顯然是之前就補過的,趙知節預判了皇帝的行程,沒有讓陛下看到斑駁的壁畫。
揚州府在開海的東風中,收益極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展的快,能夠解決很多的問題,一些棘手、原先無法處置的問題,在發展的過程中,就會得到解決,比如揚州瘦馬,就是歷任知府的老大難,屢禁不止的風潮。
趙知節感激皇帝的開海政策,這都是他升轉的政績,所以就喜歡揣摩皇帝的心意,這忠勇祠,他就揣摩的非常精準。
朱翊鈞站在院子里,院子正中間有個亭子,里面有塊碑文,上面記錄著揚州抗倭的種種事跡。
大明皇帝左看看右看看,笑著說道:“這胡宗憲也不是什么老實人嘛,你看,朝廷核準了七十二人,這忠勇祠,正堂的確只有七十二人的姓名,可這左右偏堂,共計二百三十六人,一個不少。”
“取十枚銅錢來。”
朝廷核準了七十二名忠勇之士勒石以銘,胡宗憲不能違背,但他報上去的人,一個都沒少,都在忠勇祠內,不過是在左右偏堂供奉祭祀,上面有令,他要執行,
朱翊鈞之所以要取銅錢,是因為這院子正中間的圓池有一只石刻的烏龜,投幣扔進了烏龜的嘴里,會有好運氣,這只是一種美好的自我安慰,但池子里堆積的銅錢,證明大家都想討個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