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明除了徹底滅倭之外,在嘗試的第二條路,讓倭國和平下來,如果可以的話。
一個和平穩定的倭國,對于大明也是極為有利的,如果能夠倭國能夠安穩下來,是否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徹底滅倭,就得把成本和收益精算一下,看看是否得不償失。
大明自始至終,更希望解決的是倭患,至于進攻倭國本土,多少有點激進了。
織田信長的一公二民如果推行成功,倭國的流民、流浪武士就會大幅度減少,禁止海盜令和大明筑起的長崎、濟州島、對馬島防線,這一個海上長城,就可以保證倭寇不會流動出境,再加上對倭國船舶技術的限制,大明的海疆會安靜至少百年。
可惜的是,和平這一條路,從一開始就堵死了。
倭國的大名要織田信長死。
倭國的大名不接受一公二民,奮起反抗,政治暗殺如同吃飯喝水,一次次聯合起來抵抗織田信長。
“所以,織田信長付出了怎樣的代價,讓倭人團結了起來呢?”王崇古面露不解,在他看來,倭國的大名,已經是咬瘋了狗,已經完全失去理智了。
“是饑荒。”朱翊鈞笑著說道:“王次輔,倭國從去年起,糧價開始飛漲,缺糧10%的結果,不是糧食漲價10%,而是一直漲價到餓死10%的人為止,糧食不是別的商品,供應減少10%,需求就必須要相應減少10%,當然,很多時候,餓死10%都是開始。”
糧荒到饑荒,餓死10%只是開始。
倭國缺糧,大明海禁,絕對禁止往倭國販賣糧食。
王崇古看了看張居正,張居正看了看陛下,大明首輔和次輔,這個時候,多少無法理解,缺糧能讓斗瘋了的狗,冷靜下來,彼此談一談,出去搶食物吃嗎?
“人在饑餓的時候,只有一種煩惱,那就餓,而糧食和鹽、油、鋼鐵、煤炭不同,糧食的獲得周期很長,通常要幾個月的時間。”朱翊鈞他對自己的評價,從來不是什么圣天子,他覺得自己在皇位上的農夫而已。
大明廷臣們缺少種田的經驗,而朱翊鈞墾過荒、扶過犁、挑過糞、插過秧、上過崗漠地,搭過火室、育過種,把褲腿子翻一翻,每年都會親自下地干活,朱翊鈞很清楚,糧食這種資源的獲取,不以人類的意志而決定,餓就是餓。
倭國的糧荒是非常復雜的矛盾,在軍事上,常年的彼此征戰,消耗了太多的糧食,而這些征戰往往伴隨著劫掠,民不聊生,生產被破壞;在經濟上,而倭國的大名們,又不肯降低八公二民的普遍稅率,導致了大量的土地拋荒;而在政治上,又缺乏自上而下的實際統治,在大明介入后,半殖民地半分封封建制度讓一切惡化。
最終導致了糧荒越來越嚴重,迫使倭國各方大名,只能坐下來,好好談談了。
“織田信長同樣付出了足夠的代價,他承諾將他的兒子,全都遷出倭國,并且已經付諸實踐,他的兒子現在都乘船抵達了長崎總督府,并且向大明而來。”朱翊鈞告訴了廷臣們,織田信長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這個行為,等同于說放棄了幕府將軍的世襲罔替,他就干到死,這倭國的幕府將軍,終究不會是他的血脈,他的政策,也不會延續。
織田信長的確是倭國的天降猛男,可惜倭人不感謝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