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能作惡,這個問題早就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反復論證過了,《尚書·洪范》有云: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無有作惡,遵王之路。
皇帝如果主動作惡,作為億兆之瞻仰的存在,如此小人行徑,如何為天下之表率?天下失道的罪責是陛下來承擔,天下失道的代價,則由萬民承擔。
滅倭當然重要,但大明要因此失道,就得不償失了,這件事,戚繼光不認同,他覺得,不能由陛下來做。
朱翊鈞沒有跟戚繼光爭吵,而是露出了一個和煦的笑容說道:“誠然,局勢還沒有惡劣到需要啟動這種武器的時候,如果局勢惡劣的話,朕會想辦法,不計任何代價的削弱倭國的實力。”
朱翊鈞對戰爭就是一個看法,不擇手段的贏,如果大明軍真的輸了,倭寇也別想贏。
“臣遵旨。”戚繼光再次俯首領命。
離開通和宮之后,戚繼光和李如松走了許久,到了僻靜處,李如松忽然開口問道:“戚帥,你說服了陛下嗎?”
李如松覺得不對勁兒,陛下答應的太過于順暢了些,戚繼光的諫言,陛下真的聽進去了嗎?
“是的,陛下良言嘉納,認可了我的諫言,在局勢不是特別危機的時候,不會動用這種手段。”戚繼光笑著說道:“不必考慮那么多,陛下是圣主明君,我們應該想的是如何勝利,否則我們輸了,陛下就不得不動用不祥之器。”
“打勝仗這個簡單!”李如松大笑著說道:“殺倭寇,可比朝堂這些爾虞我詐要簡單的多了!”
李如松非常相信戚繼光的話,放下了心里的擔憂,積極準備征伐之事。
戚繼光其實很清楚,他沒有真的把陛下勸住,他也沒打算勸陛下仁恕之道,那不是他的職責,他從一開始勸陛下,其實是勸陛下,這種腌臜手段不必親自動手,也不必要留給別人把柄。
陛下要維護好圣君的人設,這么殘忍的話以后不要說了。
只需要把方法,寫在番國志書里,大聲痛斥紅毛番的蠻夷行徑,大明有低道德優勢、唯利是圖、沒有任何道德負擔的商賈們知道了還能這么做,自己就會使用。
海外番國志書,可是大明的暢銷書,海商之家幾乎人手一本。
很顯然,陛下聽明白了戚繼光的勸諫,表面大聲反對、暗自推動這種賤儒手段,朱翊鈞非常擅長。
正如李如松所言,倭人真的是享大福了,碰到了皇帝陛下。
糧荒讓倭國的大名們終于肯坐下來討論一下倭國的何去何從,為了物理消耗武士階級,結束戰國大名時代,大名們終于同意攻打朝鮮;大明用來封鎖倭國的高墻,開了一道門,位于對馬島邪馬臺軍港,大明軍選擇了撤軍,給織田信長攻伐朝鮮讓開了道路。
朝鮮本來覺得有大明親爹在,可以高枕無憂,倭國一群平均身高四尺的侏儒,無論如何拿不下邪馬臺軍港,但隨著邪馬臺撤軍,朝鮮徹底慌了神,著急忙慌的跑到了大明來請援。
而大明皇帝在積極準備著入朝作戰,裝備了無數火器的大明軍,準備在三個月后,開拔遼東。
一切的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發生著,大明、倭國都有各自的目的,而朝鮮的使臣李后白和李舜臣,則是急得滿頭是汗。
“事大交鄰忘得一干二凈!現在來到大明,一個能說的上話的大臣都沒有了,我們完全不知道大明朝廷的決策,動向,不知道陛下的想法,現在當務之急是求得大明皇帝的幫助,你不思考如何做,卻在這里喝酒!”李舜臣奪下了李后白的酒壺,厲聲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