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倭寇當狗,還是給大明當狗,李舜臣覺得給大明當狗更合適一點。
三十萬對四萬,優勢不在我。
朱翊鈞低估了倭國賭國運的決心,倭國一共滿打滿算才八百五十萬人,這里面把老弱婦孺去掉,成丁頂天算也就七十萬,這就拉出了三十萬的大軍來。
以大明為例,大明號稱兩百萬軍兵,但其實都是屯耕,農夫大于軍事屬性,能拉出過門作戰的野戰軍,也就十萬人。
朱翊鈞不是賭狗,他不理解梭哈的藝術,倭國自古以來就這樣,喜歡梭哈。
“戚帥,要不要增兵?”朱翊鈞覺得大明準備有點不足,四萬京營銳卒,被三十萬人圍攻,恐怕真的會有危險。
“陛下,臣不認為需要增兵,一漢當十倭。”戚繼光笑著說道:“陛下,臣和倭寇打了這么多年仗,他們的實力,臣心里有數,打仗也不是人多就能贏的。”
要是人多就能贏,俺答汗還能入寇京畿?
戚繼光領步營三千的時候,一漢當十倭,現在經過陛下孜孜不倦的強兵,不斷地增加火器的情況下,搞不好一漢當二十倭、三十倭都有可能。
大明的火器不僅多、不僅強,而且葷素搭配,重火力、單兵火力齊頭并進,戚繼光覺得四萬京營,已經是給足了倭寇面子了,陛下這十萬京營,可是奔著重新耕犁一遍大明籌建的,況且還有水師援護。
“陛下,人再多了,這后勤的壓力就太大了,朝鮮國內的道路和大明沒有可比性,臣以為四萬,不多不少正正好。”戚繼光補充說明了自己的意見,人再多,后勤壓力上來了。
“那就依戚帥所言。”朱翊鈞點頭,必要的時候,就投毒,殺倭寇這件事上,朱翊鈞沒有任何道德負擔。
“朝鮮方面無力提供糧草嗎?”朱翊鈞看向了李舜臣,問出了最關切的問題。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明要從腹地運糧草過去,實在是損耗過大。
李舜臣嘆了口氣無奈的說道:“其實完全有余力,可以提供充足的糧草,四萬銳卒、兩萬軍兵并不算多,可是國內朝中,從大王到大夫,都不愿意出這個糧草。”
在萬歷十三年十一月這個時間節點上,朝鮮大約有1700萬人,是倭國的兩倍有余,但朝鮮國王從頭到尾都不覺得自己能打的贏倭國,這還沒開始,就跑到大明求援,甚至還不肯提供糧草。
理由很多,但歸根到底,就是覺得不給糧草也能請得到天兵。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