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做人做事,不能當畜生,大明軍是入朝作戰,消滅倭寇是為朝鮮消滅,解救的是朝鮮的百姓,結果大明軍入朝,敵人不僅僅是倭寇,還要跟這幫畜生不如的東西斗智斗勇,他希望大明朝廷能夠早日看清楚這幫畜生的真面目,減少損失。
尤其是陛下。
這是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和底線,事情說破天去,也是大明入朝作戰,救的是朝鮮。
對于大明而言,滅倭也不是必須假道朝鮮,可以從長崎總督府出發,一把尖刀,直插倭國,大明水師強橫,而且還在不斷地變強,李舜臣到大明看到了邸報,最近大明朝廷在吵架,為了水師擴軍而爭吵。
主要是為了擴多少爭吵,激進派認為五萬,保守派認為太多了,三萬足矣,極端保守派認為十萬,擴張到二十萬水師,就和永樂年間差不多了,算是復祖宗成法了。
“興師四方,轉餉千里,朝鮮國王如此不明事理,軍兵入朝,必然啼饑號寒,朕實不忍心。”朱翊鈞思索了很久,深吸了口氣,對著李舜臣說道。
這哪里是送軍兵去朝鮮作戰,分明是讓軍兵去送死,大明京營銳卒,培養一卒就要十六頭牛,朱翊鈞哪里舍得。
“這其實也沒什么吧。”李如松一臉疑惑,有點愣愣的說道:“咱們直接繞開朝鮮國王不就得了?打下一地,就歸為漢土,尺進寸取,一點點打進去,把糧草鋪進去即可。”
戚繼光面色平靜,甚至有點嚴肅,李舜臣左右看了看,也不說話,大家都看向了皇帝陛下。
李如松如此理所當然的說辭,其實就是已經把朝鮮看成了囊中之物,大戰之后,朝鮮國內一千七百萬眾,能剩下多少?兵禍可比天災嚴重的多的多,戰爭之后,朝鮮國內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大明把朝鮮半島納入版圖,即便是以國朝賤儒的精算之風,也無法精算掉。
“李將軍以為呢?”朱翊鈞看向了李舜臣問道。
“臣以為無不可,朝鮮萬民誠盼甘霖。”李舜臣也沒有多猶豫,反而十分贊同李如松的激進。
朝鮮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多山,土地貧瘠,旱田七成、水田三成,道路修建不易,物產也不是很豐富,降水較少;而南部為平原,水田七成,旱田三成,一望無際的平原,道路容易修建,人口比較稠密,而且多港口,工商業發達。
如果大明單獨拿走了北部,那精算賤儒就要敲著算盤,大聲的質詢皇帝,開疆拓土搞這些山坳是準備扶貧嗎?!能不能找點自然稟賦好的地方開疆拓土?!
但倘若大明把南北部都拿走,精算賤儒敲一敲算盤,也就勉強接受了這次的開拓。
戚繼光認為此次入朝作戰,理當步步為營,而李如松也沒什么好辦法,直接抄太祖高皇帝的拿手絕技尺進寸取。
尺進寸取,是朱元璋運用十分廣泛的一種戰略,兩百年來,一再被運用。
這種戰略其實是焦土戰略的變形,打一百里卻只取十里,不盲目擴大戰果,不盲目追擊,而這九十里就是戰爭的緩沖區,這個緩沖區內隨時都會爆發戰斗,這種情況下,緩沖區會變成無人區,這很殘忍,但也是行之有效的戰略。
這種打法,唯一的問題,就是有點慢,慢就代表著曠日持久,朝中不能反復的翻燒餅,要一以貫之的推行,除了慢之外,好處就很多了,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后患,因為緩沖區到無人區的漸變階段,人們已經做出了各自的選擇。
“陛下,臣說的有問題嗎?”李如松低聲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