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兒子不是一個困難的選擇,兒子親還是娘家親,李太后當然更親近兒子。
“娘,這就是全部了,7800銀,李文進拿了800兩銀子。”朱翊鈞把案卷交給了李太后過目了一下。
案情十分清楚,緹騎沒有栽贓嫁禍,徐成楚骨鯁正臣,已經用了全力去追查,武清伯府靠皇帝恩賞過日子,家里的銀子都是賞賜,來源簡單清晰。
“如此嚴懲,必然讓狼子野心之徒,望而卻步。”李太后認可了案卷里的內容,這就是李文全三兄弟的全部能耐。
三兄弟出自貧瘠之家,沒有什么見識、也沒讀過多少書、沒什么本事,更不用說弘毅二字了,鼠目寸光,把鄉野之間的親戚關系,硬往皇帝身上套。
皇帝,孤家寡人也,就連李太后這個親生母親,都要小心謹慎的守著邊界,不敢有任何的試探。
登基越久的皇帝,在權力的異化下,就越是孤家寡人,或者說,皇帝和皇權融為了一體,不分彼此了。
“內閣的意思是,不必削爵,朕也有心寬宥一二。”朱翊鈞拿出了徐成楚的奏疏,上面有皇帝的朱批,也有內閣駁回的意見,主要爭議點,就在武清伯府是否繼續保留的問題上。
清華園是不可能還回去了,皇帝盯著這院子,已經很久了。
朱翊鈞這一句有心寬宥,李太后也聽懂了,如果李太后這個時候點頭,那潞王就藩的事兒,李太后就不能搖頭了。
李太后將奏疏合上,十分肯定的說道:“皇帝啊,這有道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若是誰一開口,這律法就得給人情讓路,那還有規矩可言嗎?”
“一如行軍打仗,娘可看了東征記,那馬林是陽城侯,還是馬芳的兒子,馬林的娘親也還在,馬林在朝鮮戰場披堅執銳,沖鋒殺敵的時候,馬林的娘親,也沒有讓戚帥給馬林找點輕松的活兒干,只能日日誦經,祈求菩薩保佑,兒子平安凱旋。”
“削,不把爵削了,不合規矩,這內閣也是,國策大政,不能如此稀里糊涂。”
李太后不答應,理由和她說的一樣,國有國法,這個口子不能開,別看案子的規模小,但它影響大,她李太后今天為家人說情,那馬林的娘,是不是也到京營,給馬林說情去?
爵削了也好,省的因為有了個爵位,胡作非為了。
當然李太后堅持要削爵,更是表達,在潞王就藩這件事上,她不會妥協。
大兒子是兒子,小兒子也是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潞王跑去金山城遭這趟罪,李太后不答應。
朱翊鈞離開慈寧殿的時候,略微有些無奈的搖了搖頭,潞王就藩的事兒,還得再想辦法,李太后這樣子,根本不想管這些人的死活。
很快,李太后讓慈寧宮太監擬了一道懿旨到內閣,告訴了內閣她的態度:爵削了,便沒了念想,當初我就不準加封武清伯,還是削了好,省的再錯下去,攪的天下不得安寧。
隆慶六年,兩宮并尊,這武清伯的爵位,才落到了李偉的身上,當初的時候,李太后就不是很贊同,她太清楚父親、兄長、弟弟的德行了,德不配位,會惹出禍來。
李偉惹了兩次,李文全惹了一次,都在擾亂皇帝的中興大業。
這次,無論內閣什么態度,這爵都得削了,再不削,下次真的是三尺白綾數條,全家都得跟著遭殃。
“看來,李太后還是不準潞王就藩之事。”王崇古看完了李太后的懿旨,看著張居正說道:“咱倆給了陛下理由,可惜太后不接。”
內閣封駁皇帝圣旨,劃掉了削爵為民這四個字,就是為了讓皇帝拿著內閣的浮票,去跟李太后討價還價去的。
可惜,李太后聽明白了,就是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