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接壤的南洋海島上,越大的種植園,出產的貨物就越多,就有越大的議價權,利潤會越高,成本會越低,這樣就會在競爭中勝出。
大的種植園就可以兼并小的種植園,最終一個島上只會有一個種植園,即一山不容二虎。
而且相比較大明腹地的兼并,海島上的兼并,更加暴力、直接和血腥,通常都是人數眾多后,開始攻破別的種植園,搶走所有的奴隸,殺死莊園主。
絕對的自由,一定會產生絕對的壟斷,這是林輔成在南洋觀察時候,得到的又一個經過了實踐證明的結論。
“大明的士大夫們可不覺得兼并、壟斷是個壞事,林輔成的觀點,無法引起人們的普遍認可。”朱翊鈞看完了手中的第二篇文章,搖頭說道。
林輔成的話經過了實踐的檢驗,但大明士大夫絕對不會認為他的話是對的。
“這是他們的第三篇文章。”馮保又呈送了一本雜報,這是一個系列的文章,而不是單獨的一篇。
金華府知府張問達被皇帝給斬首示眾了,臨死之前,張問達跟王崇古說了一段話,他發現了經濟的潮汐,漲潮和落潮,是因為供應和需求不平衡導致的,即生產相對過剩,引起了經濟的落潮。
林輔成的第三篇文章,也是圍繞著張問達最后的觀點進行。
如何讓供應和需求之間維持足夠的平衡,減少漲潮落潮的落差,防止經濟大規模動蕩,造成社會動蕩,維持社會的基本穩定,這個話題,大明兩京一十五省的意見簍子們,都有自己的看法。
而李贄認為,一個人的財富越多,一兩銀子對他的作用就越小;一個人的財富越少,一兩銀子對他的作用就越大。
為了維持供應和需求之間平衡,如果把一兩銀子從富人手里轉移到窮人手里,這一兩銀子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更多的需求。
因而要讓每一兩銀子都產生需求、要維持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平衡,就務必要想辦法把富人的錢,源源不斷的轉移給窮人,使得大家的財產水平相接近。
這樣一來,就可以最大規模的規避掉經濟潮汐對所有人的影響了。
朱翊鈞揉了揉眉心“發刊吧,讓緹騎保護好他們,別讓懷恨在心的家伙把他們給殺了,在這個天變的關鍵時刻,他們說這個劫富濟貧的合理性,勢要豪右怎能不怕呢?”
三篇文章環環相扣,最終的導向就是劫富濟貧。
勞動賦予價值,肉食者分配利潤、勞動者只有勞動報酬是不合理的;
勞動者理當對利潤享有分配權,而不是只獲得勞動報酬;
兼并、壟斷導致了市場失去活力,且總需求不足,最終導致經濟潮汐;
想要讓每兩銀子都創造需求,就要將銀子從富人轉移向窮人。
這就是林輔成和李贄這三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在這三篇文章里,把銀子換成糧食,也是可以成立的。
如果朝廷不想陰陽失度、水旱不調,餓死更多的人,掀翻朝廷,那朝廷就要想辦法把糧食從富人手中流轉到窮人手里,而不是讓糧食在富人手里釀成酒,或者在糧倉里腐爛、發霉、發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