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蒙學堂,除了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之外,算學更是人人過關。
格物博士程登吉專門編纂了一本《幼學瓊林》,全文都是用對偶句寫成,朗朗上口,便于誦讀、記憶。
而里面的內容,包含了天文地理、歲時人文、文臣武將、人事飲食、疾病死喪等等,五花八門,可以說是幼兒版的百科全書。
這里面很多內容,是老學究們連聽都沒聽過的內容。
而格物院格物博士沈星言,則是編寫了一本《蒙求再編》,里面四言韻文,這本書講的是歷史,從伏羲開天、女媧補天開始,一直講到了隆慶年間,每四個字一個故事,一共2800個字。
匠人學堂會分六年,把這700個故事講完,這已經是精煉過的內容了,中國的歷史確實源遠流長。
受‘春秋之后無大義,史書唯記事耳’的風力輿論的影響,大明的賤儒們,大多數都不讀史(165章詳細解釋了自朱程理學之后,為何讀書人不讀史的原因)。
也就是說,這些舊文化貴族們,在歷史這塊,連蒙學堂讀完的小孩子都不如!小孩子都知道的歷史故事,知道的歷史教訓,自詡士大夫的文化貴族卻一無所知。
文化上的變化,造成了政治上的變化,匠戶出身的舉人、進士,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且展示著自己的風采。
物質分配、生產關系和社會地位三個方面的原因,讓崇尚所謂私有制經濟的肉食者們,恨不得立刻馬上把官廠給撕碎了,這也是王崇古身后事,鬧出了如此大動靜的根本原因。
但一切,都隨著匠人下山戛然而止。
匠人爆發的力量固然讓人膽寒,但最讓人膽寒的就是皇帝陛下。
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刻,皇帝把西直門的守軍和校尉撤出了,城門大開!
“朕還是失算了,哎,就該讓陳末把王謙鎖在家里。”朱翊鈞在張居正走后,仔細復盤了一下自己的計劃,王謙這個意外,讓匠人們的力量沒有更加直接的表現出來。
除了魏有山這個格物博士之外,朱翊鈞還委派了一群講武學堂的庶弁將到了西山煤局,這種群體性事件,除了主心骨魏有山指明方向外,還要有人帶領匠人們,找到那群畜生的位置。
這些庶弁將,就負責將匠人組織起來,朱翊鈞又不是十歲的孩子了,做事沒那么沒譜,任由匠人無序暴動。
算無遺策的大明皇帝,唯一沒想到,王謙敢去攔,這一攔,就只能讓緹騎出馬抓人了。
不過也還好,整體達成了皇帝的預期。
“陛下,大宗伯入宮來了。”一個小黃門急匆匆的走了進來,俯首說道:“大宗伯要致仕。”
“宣。”
沈鯉入門之后,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將奏疏放在了身前,俯首帖耳說道:“臣沈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臣此番面圣,特前來致仕,乞骸骨歸鄉,懇請陛下放歸依親。”
沈鯉是和海瑞齊名的骨鯁正臣,雖然繼承了萬士和投獻路線,但不代表沈鯉失去了骨鯁的本色。
皇帝賜了王崇古文成的謚號,堅持不給王崇古謚號的沈鯉也沒什么好說的,準備收拾下鋪蓋回家了。
“大宗伯免禮,起來說話。”朱翊鈞眉頭緊蹙的說道:“大宗伯沒有和元輔聊過嗎?這里面不是王崇古一個人的榮辱,而是官廠的興衰。”
“王崇古不配。”沈鯉再拜,語氣格外堅定,他思慮了下,才繼續說道:“他貪墨宣大長城營造銀,導致北虜入寇如入無人之境;他嫁女兒僭越使用金字;做京營總督軍務,居然要把過往嫡系,都塞到京營來。”
“這三件事,絕不是受到了張四維這個逆賊的蠱惑,是他自己要做的,即便是王次輔還活著,他也要承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