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從朱翊鈞個人而言,他很支持凌云翼的這種做法。
“朝鮮在打仗,不能以常理論之,而且現在不動手,日后再動手的話,恐怕,要死更多的人。”朱翊鈞解釋了自己的路理由。
大明軍沒搞出屠城來,已經是大明軍紀嚴明了。
如果讓曾省吾去,曾省吾怕是要拿出當初平定都掌蠻的辦法了,倭國在朝鮮殺的血流成河,這些朝鮮人不去指責倭人,反過來抗拒、指責大明。
就因為大明是君子,就該被罵?
而且任由極樂教這么發展下去,大明再動手,那就不是凌云翼這種溫和手段了,而是大軍開進。
凌云翼的做法,反而是以最小的代價解決了問題。
甄別?怎么甄別?大明在朝鮮根本沒有那么多人手,也沒有那么多的精力去甄別,根本做不到的事兒。
凌云翼做得不對,但沒錯,就像當初海文忠海瑞對張進、張誠二人無詔抽分泰西大帆船一樣,不對,但沒錯。
“朕發現,倭國和朝鮮,似乎都解決不了這個邪祟的問題,極樂教在倭國如日中天,在朝鮮也有泛濫成災的趨勢,凌次輔從朝鮮回朝,覺得為何如此呢?”朱翊鈞問了自己一個關切的問題。
按理說,倭國和朝鮮都是儒文化,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儒家文化,中原就可以三武滅佛,但倭國和朝鮮都對宗教束手無策。
廟里的和尚在大明青燈古佛,在倭國搞出了僧兵,而且極樂教的泛濫,朝鮮和倭國,都束手無策。
凌云翼思索了很久,才開口說道:“臣最初覺得是君子之惡,治人者君子也,那君子作惡,自然是惡貫滿盈,但臣在朝鮮日久,發現錯謬也,不是君子之惡,而是朝鮮和倭國,都沒有完成國朝構建。”
最開始,凌部堂以為朝鮮的種種亂象,最大的問題是朝鮮王室,但消滅王室后,問題還在;
后來他以為最大的敵人是文武兩班和他們的庶子中人,但李舜臣和凌云翼消滅這些后,問題還在;
后來他以為是花郎這些游墮之民,等到解決后,問題還在。
至此,凌云翼發現了朝鮮的根本問題,就是沒有完成國朝構建,不得不依靠一個宗主國,來調節國內的矛盾。
通俗來講,這些蕞爾小邦必須要找個爹,讓爹來指導他們做事。
在爹懶得管的時候,懶得管的地方,可不就是亂象叢生?
“朝鮮在四梁八柱上,只有文化從中原學來的算是穩健,其余皆缺;而八柱,更是一言難盡,沒有完成國朝構建,所以才會百事難成。”凌云翼鄭重的說道。
“如此。”朱翊鈞恍然大悟,原來是國朝構建!
這是萬文恭萬士和的理論,萬士和認為國朝構建為四梁八柱,對四梁八柱都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782章)。
四梁為軍事上擁有基本的軍事框架、經濟上擺脫了自然經濟進入小農經濟、政治上得到了普遍擁戴、文化上擁有使用文字的能力,并且在歷史、律法、貿易政令上使用。
這四梁是門檻,八柱是從四梁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八柱為衛軍和客兵;種植和稅賦;首府和地方;詩歌和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