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院寶歧司遍布大明各地的火房育苗室,是大明推廣番薯、土豆的關鍵,沒有這些火房育苗室,就是有良種,也無法推行下去。
“宮里賞賜了幾只不再下蛋的渡渡鳥,等晚上給先生燉了。”游守禮不懂那么多的國家大事,他只懂干飯,土豆燉肉,只要沾點葷腥,就是無上美味。
“行。”張居正點頭,渡渡鳥的規模已經超過了十萬只,而且規模還在擴大,這是一種天生的家禽,比大鵝生長快、適應性強、出肉高,而且還有絨毛等附加產物,能讓渡渡鳥的養殖持續擴大。
張居正看著窗外,愣愣的出神,萬歷維新到了現在,出現了一個讓帝國元輔,措手不及、無法解決的矛盾,那就是缺人。
南洋開拓缺人,呂宋、舊港、金池、金山總督府都一直問朝廷要人;
大明工坊和田間地頭缺人,工坊和田土搶人的現象,已經不是南衙浙江等地,而是已經蔓延到了河南、湖廣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遼東墾荒田畝已經突破了八十萬頃,現在遼東漢民已經超過了三百萬人,但墾荒缺少生力軍;
李成梁在西北搞開拓,他要遷民充實關西七衛,充實輪臺,充實天山,但陜甘綏沒有人給他遷民實邊;
如此缺人的情況下,天象的反復無常,又讓朝廷投鼠忌器,不敢鼓勵生育。
因為人口大爆炸再加上天變加劇的后果,朝廷無法承擔,只要一想到那個場面,張居正就絕了鼓勵生育的想法。
本來朝廷預計,在萬歷四十年時候,大明人口增長到三億左右,到了萬歷六十年,人口增加到五億以上,大明開啟第二次的遷民實邊,將海外總督府徹底消化。
可惜這個長策,還沒有開始,就有了天變,胎死腹中,這是看得見的危機,但張居正毫無解決辦法,限制人口的是糧食,而影響糧食產量的是天變。
其實有人提出過解決辦法,就是吸收部分歸化夷人為大明效力。
比如李成梁就可以在輪臺城以他三千客兵為核心,吸收夷人擴大規模,進而征伐西域,比如廣西可以給到大明砍甘蔗的安南人民籍,比如官廠可以使用部分倭奴,承擔重勞力。
提出這個建議的御史,被發配到遼東墾荒去了。
在朝臣們看來,大抵就是這種五谷不分、五體不勤的家伙,讓司馬家弄出了罷屯田,招撫五胡的方略來,招撫五胡充實中原,這大抵是有了大病才能想出的辦法。
中原的土地因為種種原因空了出來,就讓胡人填充,這么做的結果,司馬家已經演示了一遍。
在這件事上,要相信老祖宗的智慧,這些教訓,都是用數以千萬計的人命換來的教訓,非我族類,必有異心,這是數千年真真切切的教訓。
“難喲。”張居正再嘆了口氣,轉動太師椅,伏案忙碌了起來。
大明皇帝很勤奮,他還有個一樣勤奮的內閣,才讓大明萬歷維新一切事務井井有條。
次日的清晨,天公作美,萬里無云,大明皇帝罕見的沒有出現在文化殿上,常朝沒有舉行,大臣們一大早,就跟隨著皇帝陛下前往了北大營的皇家理工學院。
京師大學堂的琉璃瓦檐脊上,金色的晨光如同流水悄悄流淌,晨曦初綻,照亮了校門匾額上‘皇家理工學院醫學院’幾個御筆親書的大字,熠熠生輝。
院中松柏蒼勁如舊,挺立在幾排素凈的白墻灰瓦新屋,學院內窗明幾凈,一塵不染,這是全校師生一整日的勞作結果,甚至連枝葉都做了修剪,來迎接陛下的閱示。
迎檢這事兒,對于大學堂而言非常熟悉,一遇到全校大掃除,就知道有大人物要來了。
醫學院,坐落在皇家理工學院的西南角,已經延伸到了清華園部分,這是大學堂第五期工程,占地超過了八百畝的醫學院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