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看起來都是片湯話,但朱翊鈞很希望他們都記得。
儀式終了,學子們背著藥箱,排成整齊的隊伍,步伐沉穩地走向校門之外,向著會同館驛而去,從今天起,他們就不是寒窗苦讀的醫學生,而是百姓以性命托付的醫倌了。
他們今天就會出發,向著朝廷安排的地方而去,朝陽慷慨地遍灑金光,籠罩著他們每一個人的背影。
一個個青衫人影,緩緩融入京城清晨的街衢之中,匯入大明的角角落落。
大明皇帝就這樣站在月臺之上,看著學子們遠去的背影,愣愣的出神,目送他們離開。
宮廷畫師們緊急行動起來,幾筆勾勒出一個雛形,而后快速的填補著其中的細節。
而德王朱載堉,則搗鼓著長長的鏡筒,在陛下宣講的時候,拍攝了一份不太清晰的照片,他最新改良了顯影液,讓曝光時間更短,圖像更加清晰。
這批培養了僅僅四年,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醫學生奔赴大明各地,培養更多的鄉野郎中,走街串巷,這或許不是一把好刀,甚至可以說是銹跡斑斑的鈍刀,畢竟這些醫學生的醫術不能和大醫官相媲美。
但這已經是朱翊鈞能拿出最好的東西了。
他當初承諾過的,讓大明再次偉大,讓大明所有人一起共享這份榮光,他不確信自己能做到多好,但一定要力所能及的推行,丁亥學制、鄉野郎中,都是朱翊鈞惠及萬民的政策。
一直到所有的醫學生離開了醫學院,朱翊鈞才走下了月臺,聽取了皇家格物學院的工作報告,大學堂的新一批的招生再次開始了。
大明皇帝沒有過多的干涉大學堂的運行,都是禮部官員在負責,大明對于管理大學堂也有十分豐富的經驗,畢竟大明之前有兩個國子監,兩萬多監生。
南京國子監被罷免后,改建為了南京理工學院的一部分,改建工程將會在明年夏天竣工,改建完成后,南京理工學院將會成為繼京師大學堂、上海大學堂之外,大明最大的大學堂。
朱翊鈞在處置完了國事之后,接見了德王朱載堉。
“關于武昌府是否要建立長江大橋便于京廣馳道通車,工部和戶部吵了數日,讓格物博士們拿個意見。”朱載堉說明了自己覲見的原因。
朱翊鈞詢問道:“格物博士什么看法?”
“建設難度太大,不宜修建。”朱載堉面色凝重的說道:“設立渡口,供貨箱周轉為宜。”
“但是不方便,渡口緩慢,不利于南北貨物溝通,如果朕執意要修建呢?”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技術上不支持嗎?”
朱載堉面色凝重的說道:“修這座橋要170萬銀,而修兩個渡口和船只,不過二十萬銀,主要是武昌府連接漢陽府,水深超過了十余丈,使用氣閘式沉箱法修橋,恐怕會死很多人。”
“那用倭奴水下作業如何?”朱翊鈞思索了下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