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的住宅區域,以榮泉寺為首,數十條只能容納一輛馬車通過,山道兩邊全都是木房,此地居住大約一萬兩千名倭奴,專事采銀;
山腳下是石見銀山代管所,也叫石見城,這個代管所,是織田信長跟毛利輝元打來打去的產物,以倭國朝廷的名義,管理石見銀山,管理白銀分配,同樣也是兵營,是朝廷官員所在。
當初戚繼光打下石見銀山,就是打下這三部分的山城。
石見銀山駐軍只有一千,代管所再往西,就是一片只有七萬兩千畝田的仁萬城,仁萬城很小很小,圍不過十里,丁口也不多,整個石見銀山轄區只有五萬丁口。
仁萬城已經靠海,海邊只有只有四個泊位,小小的碼頭,主要就是為了起運白銀回到大明。
熊廷弼人在石見城天守閣內,他管理從出云城到長門城,沿海所有的大明實控區。
實控區內,皆為均田法,武士、名田主都被吊死后沉了海,所有土地給了投靠來的倭人。
熊廷弼之所以推行均田,是倭國人多地狹,不均田,就沒有足夠的農業剩余,來滿足石見銀山這么多礦工采銀煉銀。
熊廷弼也曾經設想過,用泰西紅毛番的辦法,人?哪里有人!分明全都是奴隸,死了就死了,直接扔到一邊的萬人坑里就是。
這么做的代價是,連續不斷地夷人騷擾,正好可以繼續趁著騷擾捕捉奴隸,不用四處找了。
熊廷弼之所以用均田而不是奴隸制,既不是道德崇高作祟,也不是同情倭人,只是精算了下,大明駐軍每一個都是寶貝疙瘩,怎么帶到倭國,就要怎么帶回去,這才是熊廷弼這么做的根本原因。
在大明實控區域內,治安可比群魔亂舞的倭國好太多了,這里禁止一切私斗,但凡持械一律打殺。
也不怪正在造反的倭人,把這里視為圣地,這里真的太安寧了。
禁止私斗是之前熊廷弼走彎路,留下的遺產。
熊廷弼剛到石見城,這里并沒有什么秩序可言,更沒有什么官僚系統,亂糟糟的,就是熊廷弼說了算,他一拍腦門,搞出了一套把人規范到進門先邁哪只腳的制度,來約束倭人。
這套辦法,熊廷弼稱之為指令法。
就是他說什么,就是什么,哪里種什么,每天每個人吃多少糧食,今天在哪里墾荒,明天在哪里營造山城,作為張先生的關門弟子,皇帝陛下口中的熊大,大明軍不會違背他的意志,倭人沒有資格違背。
但這套指令法,很快就玩不轉,他很天才,按照他的規劃和指令,大明實控區,很快就擁有了秩序,但他的算力很快就不夠了。
倒不是說他算不明白賬,做不出明確的指令和規劃,這個狹長的大明實控區,除了農業生產外只有采挖白銀這一個制造生產,非常簡單的經濟模型。
他能算明白賬,但他算不明白人心。
比如每天有200斤糧食、50斤肉,分給100個人,那每個人每天有2斤的糧、半斤肉才對。
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他給出了平均分的指令,但人不完全按照他的指令做事。
大明銳卒每天要拿走八斤糧、兩斤肉,這很合理,畢竟大明銳卒是統治階級,這是必須多拿的地方,因為熊廷弼需要他們維持安定;
而另外一方面,則是分配這些口糧的倭人,這些倭人管事要每人拿走四斤糧、一斤肉,這也很合理,管事們管著口糧的分配,不多拿多占,根本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