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營莊里出一個懶漢,很快,營莊里就會出一堆的懶漢,而且這些懶漢還合起伙來,欺負老實莊稼漢子。
上一任知府覺得這樣不行,就直接下令,開始將墾荒照準,直接發給個人。
十幾年了,夷人已經不成氣候,田土基本穩定,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個政令,都沒有任何的問題,畢竟大明腹地這么多年都是這么過來的,但一執行,就有了問題。
夷人確實不成氣候,可是這野狼、野豬、老虎、熊,還是一群一群,這些野獸襲擾村莊,之前有亦耕亦軍的營莊民兵義勇負責獵殺。
營莊解散,營莊的營田不再集體所有,各家人管各家田,義勇民兵有的變成了農戶,有的直接投軍,缺少了義勇民兵的獵殺,這些野獸就成了營莊的頭號大敵,來去如同無人之地。
就這樣,墾荒照準,再次發給了營莊集體,而非個人,當然,營莊里的懶漢,也有了去處,有的被迫充軍,有的則直接在吉林船廠打包上船,送南洋去了。
吉林各縣都有句童謠:腦袋一拍,有了;桌子一拍,定了;胸脯一拍,成了;大腿一拍,壞了;屁股一拍,走了。
這段童謠說的就是上一任吉林知府,他倒是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了個爛攤子讓葉向高處置。
朝廷有的時候,有些政令,也是肉食者的一廂情愿,當這些略顯昏聵的命令下達到吉林時,本該據理力爭的吉林知府,選擇了執行命令。
比如萬歷十七年,朝廷下旨到遼寧、吉林兩地,要求這兩個地方,營造遼寧大學堂和師范學堂,這本來是丁亥學制的大好事,但這政策適合遼寧,不適合吉林。
遼寧原來是遼陽都司,隸屬于山東布政司,自洪武年間,王化二百年,東北四百萬漢人,有三百萬都在遼寧,遼寧營造大學堂、師范學堂、三級學堂,都有那個基礎,而吉林沒有那個基礎。
就是把學堂修好了,浪費錢糧不提,哪有士大夫來這種鳥不拉屎的地方授課?
這個命令最大的問題是建在吉林縣,而不是長春縣,吉林縣滿打滿算就三萬丁口,長春有十萬丁口,吉林縣沒有足夠的丁口,撐起這么多的學堂。
可上一任吉林知府就這么執行了,要在吉林縣建了師范學堂,而非長春。
有點像徐州知府劉順之,在保漕運還是保民生選擇保民生,劉順之告訴陛下,之前徐州府幾乎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保漕運,就是一絲不茍、完全執行上級命令導致的亂象。
所以,吉林地方需要葉向高和朝廷博弈,但這個過程中,也要注意,不能被地方官利用。
如果問葉向高,是在朝中做官容易,還是在地方做官容易?就以葉向高個人而言,還是地方容易,因為他就是干的再不好,最后也就是拍拍屁股走了。
他是進士出身,是翰林院庶吉士,他還是帝黨,天子門生,他就是閻士選口中所說的天上人,只要不是把吉林拱手讓給了夷人,最多也就是平調腹地,繼續攢履歷罷了。
一個月后,皇帝陛下的旨意抵達了吉林府,準許吉林府遷徙府治到長春縣,并且還給了二十萬銀,用于遷徙所費,不要過分滋擾地方。
皇帝給這二十萬銀,說明朝廷也是希望遼東可以繼續發展,繼續墾荒,容納更多的人口,提供更多的農業剩余。
至此,葉向高在吉林府的地位,再無人可以撼動了。
熊廷弼和葉向高不同,葉向高造成的困局,多數都是他自己經驗不足造成的,熊廷弼面對的困局,主要是倭國糟糕到了極致的局面造成的。
石見銀山從山上到山下,分為了三部分。
山上是銀山所在的山吹城,主要就是挖掘銀礦、吹灰法冶煉白銀,整個區域大約有5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