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德川家康膽子小,是皇帝真的太兇了。
德川家康這一猶豫,小田原城這座堅城,就是到手的鴨子飛了。
“戰事如何了?”熊廷弼這才問到了戰事。
熊廷弼其實不太在乎小田原城得失,氏政父子活著最好,死了也無所謂,他們父子只要扯出了王旗,大明就有了充分理由干涉倭國內戰的理由。
倭人缺乏攻城能力,大明可不缺乏,三十六斤火炮,一炮就是一個缺口,火炮擺開,再厲害的堅城,也不過是俎上之肉(案板上的肉)罷了,再堅固的山城,陷陣先登全甲銳卒也能給它撬開。。
熊廷弼有著完整的戰術規劃,火炮攻城,騎兵、線列陣、重甲步兵野戰,棉甲治安戰。
所以,他最后才問戰事如何。
“德川家康說,這小田原城已然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萬歷十八年九月初三,他撤走了大軍,只留下了三萬人圍攻,這三萬人攻城,也是頗為敷衍,屬下也不愿繼續觸怒豐臣秀吉,就配合著三萬人攻城。”氏政倒是有些唏噓的說道。
氏政完全沒想到,大明這桿王旗,這么好用!一桿王旗退了十萬軍!
德川家康既要忌憚大明的態度,又要忌憚豐臣秀吉的猜忌,最后留下三萬人演戲,既能給大明交代,也能給豐臣秀吉交代,對內也說得過去。
不是不打,是打不下來,那上杉謙信、武田信玄那么厲害,他們不也沒打下來嗎?
德川家康是個老狐貍,老油條,滑不留手,這種老狐貍,最不喜歡賭,更不喜歡孤注一擲。
“你家城頭團龍旗不對,今日,咱家代天子授團龍旗,就不追究失儀之事了。”李佑恭站了起來,從小黃門手中拿過了大明團龍旗,授予了氏政、氏直標準團龍旗。
大明團龍旗是有嚴格規制的,氏政讓人繡的團龍旗,不倫不類,按理說該嚴懲不貸,但看他有恭順之心,掛在城頭,就免了責罰便是。
“陛下讓咱家看看,若是你們北條氏有恭順投效之心,那就賜姓氏,如果沒有,就直接處斬便是,從今天起,北條氏,就改姓袁氏吧。”李佑恭讓人拿來了陛下手書,上面寫著袁政、袁直二字,分別賜給了二人。
北條氏祖上也闊過,北條時政是鐮倉幕府初代執權,當時幕府制度還不成熟,幕府將軍由皇室繼承,而執權才是真正的話事人,就是幕府架空倭國皇室,執權架空幕府將軍。
對于大明人而言,真的比較難以理解這種層層架空的制度。
一個倭國,三個話事人。
北條時政把女兒嫁給了第一代幕府將軍源賴朝,所以北條氏可以姓源,但為了去倭化,取了同音字袁。
這是皇帝早就寫好的賜名,如果李佑恭判斷,氏政、氏直無恭順之心,自然不會賜下,既然有恭順之心,賞賜漢姓漢名為宜。
熊廷弼要給倭國來一場全盤漢化,并非他一個人的決定,陛下鼎力支持。
“謝陛下隆恩,謝陛下隆恩!”袁政、袁直一看賜了漢姓漢名,立刻跪在地上,不停地對著大明方向磕頭謝恩。
從今以后,他們就不是復姓蠻夷,而是單姓大明人了,可以自稱關東袁氏了,傳上三代,誰還敢說他們不是大明人?不再是跑來跑去的野狗,更不是家犬,而是人。
大明軍真的要撤離倭國,也要把他們帶走的,這可是陛下親自認定過的大明人。
李佑恭看了眼熊廷弼,其實陛下對倭國的結局并不在乎,陛下做這一切,都是為了熊廷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