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政得知自己的逆子,居然要開城門投降,立刻馬上就停了氏直的領兵權,小田原城并沒有陷落。
氏政思考了片刻,回答道:“回巡撫,我父子二人雖有間隙齟齬,但也完全沒有到生死相見的地步,虎毒尚不食子,他愿意糾正過去的錯誤,我便饒恕了他。”
“如此。”熊廷弼點了點頭。
盜墓的時候,總是父親先爬出墓道,而后伸手把兒子從墓道里拉出來,之所以不是兒子先出去,就是怕兒子要獨吞財產,把父親踹下墓道里。
氏政的決策看似柔仁,但其實在大軍來犯之下,只懲戒北條氏盛這一個叛徒,是一個當權者最佳的選擇。
小田原城內,需要安定人心,處理親兒子,就代表著牽連廣眾,人心更加惶惶,無法守城。
氏直這個兒子糊涂,氏政這個爹不糊涂。
熊廷弼繼續問道:“為何想到了求助大明?”
氏政趕忙俯首說道:“將軍容稟,雖然殺死了北條氏盛,但城外十七萬大軍仍在,為了安穩城內軍心,為了逼迫德川家康退兵,我們只好扯起了王旗,說我們已經暗中歸順大明,大明已經答應派遣使者來問,這才得以籠絡城中守軍人心。”
“將軍,屬下讀三國,有望梅止渴一詞。”
氏政這話的意思很明顯了,最開始的時候,就是扯個慌,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生死存亡之際,就完全顧不得了,先把王旗扯出來,讓城里的守軍不要慌,讓城外的敵人有所顧忌。
但沒想到效果極好,德川家康果然不敢再次進攻,需要等待大明的反應。
氏政一看這王旗真的管用,立刻聯系了在江戶的大明商賈,花費了兩萬兩白銀,請大明商賈,傳消息給了長崎總督府。
這個時候,大明僵化的問題,就展現無疑。
就這個事兒,光是長崎總督府確定為真,來回遣使,就花了足足六個月的時間,而后長崎總督府奏聞朝廷,朝廷廷議之后,決定派兵,足足花了一年時間。
熊廷弼帶大軍來到的時候,已經是兩年零兩個月了。
“如此。”熊廷弼的軍事天賦十分卓越,僅天賦而言,不弱于李如松,文武雙全,自古以來就更少了。
打仗,尤其是攻城戰,講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氏政父子是守方,德川家康是遠道而來的攻城方,本就是長途跋涉,氏政扯出了王旗,德川家康這個主帥一猶豫,就真的難以拿下了。
德川家康不得不猶豫,別的不說,長崎總督府惱怒德川家康的行徑,停了他們家的寶鈔,他們家立刻就得從五大老的筆頭,變成人人喊打的喪家之犬。
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尚且需要仰賴大明冊封國王之位,獲得更多認可,德川家康是五大老最強的那一個,但大明不認,他就會被群起而攻之,德川家康也無法接受。
戰爭,是政治斗爭的延伸,是矛盾激化后的最終手段。
德川家康如果在大明態度不明的情況下,拿下小田原城,進軍關東平原,招致大明盛怒,給大明全面進攻倭國口實,那他德川家康,豈不成了倭國的罪人?
德川家康生性謹慎,卻被一面王旗嚇到,完全是因為大明皇帝真的太好戰了。
從京營重新組建之后,古勒寨之戰、呂宋之戰、大寧府之戰、討伐俺答汗之戰、東吁之戰、馬六甲城之戰,每一次都是興兵數萬,出手狠辣至極。
俺答汗年紀大了,已經十分乖巧了,但依舊被皇帝給討伐了,有理由要打,沒理由制造理由也要打,頗有當年成祖文皇帝要給漢高祖白登之圍報仇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