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對敵軍三萬,大明京營銳卒,不僅壓制住了敵軍的沖鋒,甚至開始對敵軍銜尾追殺。
戰爭已經進入了尾聲,勝負已分。
一直到日暮時候,追擊才停下,沖鋒的三萬倭寇,留下了足足上萬具尸體,大明軍三人一隊,在戰場上對倭寇進行補刀,防止遺漏。
補刀是個自古以來的好習慣,三人一隊,防止敵人的殊死反撲。
第七日,戰場才徹底打掃完畢,俘虜一千四百名倭寇,其中也包括了敵人的主帥,酒井忠次。
酒井忠次將會和一百四十名倭寇一起上船,回到大明,用以佐證此次戰功。
全殲,大明有嚴格的定義,消滅敵人九成的有生力量;全部殲滅敵軍;使敵人失去全部的抵抗意志,失去重組戰斗力的能力。
這三個定義,滿足一個,就符合全殲的標準。
熊廷弼用了三千人,完成了他的許諾,全殲了來犯之敵,讓敵人失去了重組能力,只能漫山遍野的向著后方潰逃,他沒有追擊,他來到關東平原的主要目的是占據這里,用自己的辦法,試著完成對倭國的王化。
對于戰爭的結果,熊廷弼并不驕傲,全火器作戰對冷兵器的碾壓,勝利是理所當然的。
大明軍傷七十七人,其中重傷七人,三人不治身亡,此戰大明軍犧牲二十四人,尸骨會火化,骨灰和身份鐵牌安葬在西山英烈祠之中。
熊廷弼在寫捷報的時候,卻有點猶豫,最終,他在捷報上的第一句話是:善勝者無與戰,善戰者服上刑。
這兩句話,前者出自于《老子》,后者出自于《孟子》,意思是:善于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輕易與人交戰;好戰的人,只會用武力的人、以殺人為美的人,應該受更重的刑罰。
這句話,戚繼光經常告訴所有京營銳卒,是講武學堂上報天子、下救黔首之后,大明京營建軍的第二核心理念,在用兵上,雖勝之而不以美,伐之而不以取強,達致王道。
和戚繼光一樣,善戰者不喜戰,越是擅長打仗,善于勝利的將領,越不能被驕縱蒙蔽了內心,要對戰場始終充滿了敬畏。
熊廷弼很年輕,很氣盛,他甚至許下宏愿,想要改變倭國眼下的局勢,讓倭國真的穩定下來,但他從不驕縱。
寫完這句話后,熊廷弼把這次戰爭的經歷,寫成了詳細的戰報。
“李大珰,陛下為何對我如此厚愛?”熊廷弼寫完了戰報,交給李佑恭的時候,面色有些不解。
他覺得自己沒什么特殊之處,一個放牛郎而已,但是他知道自己從十歲起,被陛下見到,就得到了陛下絕對的偏愛,哪怕他在倭國稱王稱霸,陛下似乎都可以容忍。
“陛下求賢若渴。”李佑恭給了一個非常標準的答案,很合理,但似乎又不太夠。
“謝陛下圣恩浩蕩。”熊廷弼笑了笑,和陛下的笑容一樣的陽光燦爛,就像是漢武帝對霍去病那種偏愛,也沒什么特別的理由。
“酒井忠次要見你。”李佑恭自己也寫了戰報,他會和水師一起啟程回到大明,正好能趕上十月份的天津州閱艦式。
十月天津州閱艦式每年一次,為大明春秋兩閱其中之一,主要是為了證明水師忠誠,忠誠需要陛下親眼所見。
熊廷弼點頭說道:“見一見吧。”
酒井忠次是敗軍之將,但這一戰打的有點無頭無腦,熊廷弼必須要親自問問,問問這酒井忠次,為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