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李昖數次請援,寇情如火,卻一直緊咬著補給之事不放,不肯給大明援軍糧草,假意答應,也不肯籌備,大軍先鋒,六月之糧,遲遲不肯給付。”
這三個疑團,從倭寇入侵朝鮮開始,就顯得非常非常的古怪,朝中也多有猜測,但最終大明還是出兵了。
倭寇的入侵,朝鮮就像是完全不設防一樣,被人一個月打到了平壤,沿途幾乎沒有發生任何惡戰,其抵抗意志幾乎等同于沒有,這非常的古怪。
大明東南倭患持續了二十余年,即便是朝廷沒有組織抵抗的時候,倭患肆虐之處,大明軍兵民自發的抵抗,都讓倭寇損失慘重,多次的襲擾都是無功而返,死戰不退,出現在了南衙、浙江、福建、廣東各個地方。
但是朝鮮沒有。
而且廢王李昖,對于糧餉這件事,太過于堅持了,倭寇都把他趕出漢城了,他還跟大明計較糧餉等事,倭寇可是燃眉之急,這糧餉之事,看起來有些過于顧頭不顧腚了。
不過陛下素來不是個守規矩的人,直接就把李昖給囚禁,大明軍所到之處,全按著全面軍管的標準,徐徐圖之。
最后不顧祖宗成法中的不征之國,把朝鮮王室都給廢掉,把整個朝鮮給郡縣化了。
要是陛下守規矩,或者朝中舊儒生的柔遠人,仍然大行其道,要是陛下不是成長到如此地步,皇威正盛,壓下了所有反對者的聲浪,這一次援朝抗倭,恐怕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空耗國力,一無所獲。
大明真的經不起這樣的空耗。
朝鮮山地眾多,補給周轉難以為繼,大規模進軍,糧餉周轉半天下,即便是以大明的國力,依舊吃力,最終的結果,恐怕是空耗國力而一無所獲。
“今日,這幾封書信,可解臣之疑惑了。”戚繼光看向了那幾份書信,眼神冷厲而肅殺。
戚繼光從一開始就懷疑這是個局,現在這樣的證據越來越多,一個耗費大明大量國力的局,如果不是萬歷維新,大明軍事實力恢復到如此地步,恐怕大明會因為這一戰,付出太多太多的代價。
“李昖就是再多詭計,他也玩砸了,他沒想到倭寇如此兇狠,僅僅月余就把整個朝鮮給打穿了。”朱翊鈞將書信收回,讓馮保妥善安置,這些書信在臨摹之后,都要隨葬保存在地下。
李昖的回信說:今日大明未有頹相,借道之事,不必再提。如果大明有了頹勢呢?這群豺狼,一定會趁著大明國力衰微,聯手對大明一擊斃命。
朝鮮和倭國都是藩屬國,說一個孝子,一個逆子,但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他們對大明都有著強烈的覬覦之心。
“諸位,熊廷弼在倭國所為,朕是鼎力支持的,有些大臣不解,那今日這幾份書信,就可以解釋了。”朱翊鈞坐直了身子說道:“中原王朝并非一直強橫萬萬年,自有興衰。”
“如果不趁著現在兵精糧足,士氣可用,等幾十年,萬歷維新的遺澤吃完了,大明內部陷入混亂,這倭寇豈不是又要卷土重來,到大明來到處殺人放火?”
“朕現在趁著國力強盛,做多一點,后人就少受點罪。”
朝中一些大臣們,對駐軍江戶,其實有些反對意見,倒不是說反對對倭國動武,而是反對繼續加大投入,讓倭國這么在糞坑里糜爛下去,也不失為一種辦法,過多的干涉,有的時候更像是一種仁慈。
高啟愚環視了廷臣一圈后,平靜的說道:“更加直白的說,就是趁著現在大明強大,讓倭國永無翻身之日,讓其徹底消失,才是唯一辦法!”
“現在不做,衰弱的時候,這些狼心狗肺的東西,就會圖謀大明。”
高啟愚說話就非常直白了,就是要趁著強的時候,把事情做絕,趁你病要你命,趁著倭國還未完成統一大業,趁著倭國還沒有完成國朝構建,將其殺死在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之中。
朱翊鈞沒有敲鐘,他就這個意思,高啟愚的解釋很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