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做出了一個讓人驚恐的決定,那就是維持了二十年的文華殿廷議,被取消了。
這代表著大臣們如果不主動前往通和宮,只能在每月初三這天的大朝會,才能見到陛下,可大朝會不議事。
文華殿廷議被取消后,引起了軒然大波,大明內外上下,對廷議這個制度還是非常認可的。
這個制度有效的限制了皇帝的胡鬧,尤其是怠政。
大明皇帝怠政的現象極其嚴重,從明憲宗的時候,彭時、商輅等大臣,想要見皇帝一面就是千難萬難。
成化七年,憲宗皇帝剛剛登基七年,就已經開始怠政,彭時看天上流星劃過,才趁機以‘天變可畏’為由,見了皇帝一面,處理一些政務,后來就再也見不到了。
即便是被士大夫十分尊崇的明孝宗,在登基僅僅五年,也就是弘治五年的時候,也逐漸表現出了‘視朝漸晏’的怠政,之后更是視朝漸遲、批復章奏稽緩、留中極多、疏見大臣、不議國事、大肆冊封傳奉官。
孝宗除了孝之外,其他方面都不算是明君。
弘治八年,內閣首輔徐溥等人,終于忍無可忍,跑到了左順門伏闕,請孝宗再開早朝,徐溥上了一篇很長很長的奏疏,孝宗在一個月后,才召見了內閣首輔徐溥等人,但就這么一次。
孝宗就一個皇后,再無后宮,孝宗在后宮做什么,不見大臣,不理國事?答案是煉丹,有個宦官李廣天天哄著孝宗在后宮里修仙。
所以,大臣們每天都能見到皇帝,是萬歷維新的特殊情況。
對于大臣們而言,他們早就習慣了有事當著皇帝的面講清楚,而且文華殿廷議更是讓大臣們成為了實際的國策決策者。
皇帝雖然明旨說以后會恢復,但大臣們沒有那個信心。
京城的百姓聽聞后,都在罵大臣們沒有恭順之心,才引得陛下降下了雷霆之怒,百姓們對于廷議這個制度,也是認可的。
因為文華殿上決定的事兒,殿里吵翻天,百姓們也聽不到,但殿外執行,不得陽奉陰違、不得破壞的好處,百姓們可是結結實實的感受到了。
對于百姓而言,他們最害怕的就是朝令夕改,朝堂政令跟翻燒餅一樣,因為朝令夕改的結果,就是各衙門按著自己的意思來,那受苦的就是百姓了。
廷議停罷,和過去的怠政還不同。
對于怠政,大臣們也算是總結出了一些斗爭經驗,再有怠政,就派一個類似于海瑞的人,抬著棺材上諫,但凡是皇帝要點臉,就會處理國事。
陛下這次不是為了怠政,因為政如流水,仍然非常高效,陛下仍然不會讓奏疏過夜,名為國家的機器,還在高效運轉。
這次的停罷,是皇帝收回了賦予大臣參與決策的權力。
這種情況,大臣們很快就想到了把張居正請回來,凌云翼作為次輔,帶著新閣老申時行、閣老沈鯉,前往宜城侯府把張居正請回朝廷。
十月二十三日,是皇帝最后一次去全楚會館蹭飯,次日,張居正就從全楚會館完全搬了出來,把全楚會館留給了申時行。
日后蹭飯就是宜城侯府,而不是全楚會館了。
凌云翼、申時行、沈鯉三位閣臣,前往了宜城侯府,張居正閉門謝客不見,凌云翼往門前石獅子一坐,說今天見不到就不走了。
堂堂次輔,耍這種無賴,張居正只好出門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