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胡峻德等人,他們的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對付石應泰,偏袒窮民苦力的勞動者,都是為了這一根本目的:
以提高萬民的生活水平,來對抗商品經濟蛻變對道德的異化,用生產力提升促進發展,掩蓋社會矛盾,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這個思路和張居正治病要治病根,略有不同,張居正做事不留余地,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
張居正的辦法更適合萬歷初年的局勢,重病當然要用猛藥,要不然就死了,萬歷維新二十一年,為大明積蓄了足夠的國力,可以更加溫和的去推動維新的節奏和步伐。
八月,松江府地方開始了萬壽圣節的慶賀,還舉辦了一次閱艦式,來彰顯皇帝陛下的威嚴。
進入九月后,松江府開始陰雨綿綿,夏天沒下的雨,都集中到了秋天,在金秋九月,皇帝陛下離開了松江府,坐船到揚州后,乘坐火車返回京師。
九月初三,隨扈的所有人,都收拾好了行囊,準備北歸。
“王謙在呂宋,還是干的很不錯的。”朱翊鈞看完了最后一本奏疏,處理完這本奏疏,他就要回京了。
王謙調任呂宋巡撫后,蕭規曹隨,完全延續了殷正茂的所有政策,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最大的改變,還是軍事上流轉和換防。
不過王謙準備在呂宋進行一次全面的清丈,對漢鄉鎮進行一次普查丁口。
清丈、普查丁口的目的,是確保皇莊還是皇莊,這些陛下的資產仍在有效且良好的運轉,并且要對呂宋的田土規模,做到心里有數,以應對接下來更大規模的遷民。
王謙提到了一個殷正茂都沒有太注意到的問題,那就是呂宋的食鹽,無法自給自足,自給率大約只有一成半,也就是15%,剩下的鹽全都依靠從大明這里購買。
呂宋擁有長達四萬里的海岸線,這四萬里的海岸線,適合建鹽場的地方不少,但是天公不作美,常年下雨的呂宋,導致曬鹽的效率極低,曬鹽需要連續的好天氣,大明鹽工曬鹽還有搶收的習慣。
在大明沒有攻占呂宋之前,呂宋解決食鹽,主要靠大明商賈的走私,一年有數百條鹽船抵達馬尼拉。
在萬歷二年大明新設總督府之前,馬尼拉港的進出口貨物文書并不多,所以并不清楚當初食鹽貿易規模大小。
今天呂宋在大明控制之下,大明到呂宋的鹽,一年足足有一億斤之巨。
王謙暫停了呂宋本地的曬鹽場,理由非常充分,投入太大產出太低,但其目的,也不難猜,一旦呂宋有變,停了對呂宋食鹽的出口,呂宋人就只能去舔磚了。
增加大明對呂宋經濟羈縻的手段。
呂宋本地制鹽,是用椰子殼泡水,泡夠天數后開始燒,將燃燒剩下的草木灰過濾后,上小瓦罐熬煮,費時費力還見效慢,呂宋這鬼天氣,煮鹽確實比曬鹽快。
朱翊鈞回復了王謙的奏疏后,在門前黃浦江的小碼頭,上了船,向著松江府而去。
這可能是皇帝南巡路上最危險的一段路,從黃浦江行宮碼頭,抵達揚州碼頭,因為落水是非常危險的,而且船只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刺殺和放火,都是最好的時機。
并沒有發生任何的刺殺,船只順利抵達了松江府,因為一起出發的船太多了,很難確定,皇帝陛下究竟坐在哪條船上。
刺王殺駕這種事,要么不做,要么必須一擊必死,但凡是有失敗的可能,都要慎重,畢竟沒做到,皇帝的鐵拳砸下來的時候,那可是真的要誅九族的。
九月十六日,大明皇帝的儀仗回到了順天府,太子朱常治、監國朱載堉、留守大臣凌云翼、申時行等閣臣至朝陽門外迎接圣駕回京。
休沐三日后,皇帝陛下在皇極殿召開了大朝會,見了群臣一面,開始了枯燥的上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