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了廷議的環節,不僅大臣們不適應,連皇帝都不適應。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沒有人可以永遠是對的,朱翊鈞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個人,不是無所不知的先知,他需要大臣為他的決策查漏補缺。
所以他開始頻繁的召集大臣們前往通和宮議政。
為了方便皇帝召見大臣,朱翊鈞在九月二十四日,在通和宮御書房的西側,建了個新書房,新書房不大,一共就八間房。
朱翊鈞會提前一天把需要面圣的奏疏挑出來,司禮監會照著奏疏,把需要召見的大臣的名冊整理好,第二日這些大臣就等在西書房內,等待召見。
這毫無疑問加大了皇帝陛下的工作量,但這一道糾錯機制的建立,讓皇帝陛下本人的決策,變得更加合理。
糾錯機制,無論在什么組織內,都是極其重要的組織建設。
這個地方被人叫做西書房,被召見的大臣,被叫做西書房行走,行走的次數越多,代表著陛下越看重,代表著他的意見越受陛下青睞,代表著這位大臣入閣的可能性就越大。
距離權力中心越近,權力就越大,這個鐵律自古就沒有變過。
被叫到最多的大臣分別是:申時行、高啟愚、侯于趙、王一鶚,這幾位也被京堂百官叫做西書房大學士。
“二位,今天把你們叫來,沒別的事兒,你們二位能不能不掐了?惹得科道言官都膽戰心驚,唯恐二位斗出真火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朱翊鈞示意申時行和高啟愚坐下說話,才開口說明今天叫他們來的目的。
回來了,一切都回來了。
當年張居正和王崇古斗的就很兇,有的時候,斗出真火來,京官人人自危,生怕神仙打架,一把火燒到自己頭上。
現在,申時行和高啟愚之間的爭斗,不遑多讓。
“申閣老好大的官威!這剛做閣老,就開始黨同伐異了,在大學堂搞搞篩查也就罷了,現在還要在官廠搞,這萬萬不行。”高啟愚也講明了自己的態度。
申時行把忠誠度大篩查,擴展到了官廠里,這在高啟愚看來,已經是過猶不及了,手伸的太長太遠了。
“又不是篩查匠人,只是篩查官吏,總辦、代辦、會辦、司務,這些人都該查一遍!”申時行理直氣壯的說道:“官廠可是萬歷維新的財源之一,這要是給這幫蛀蟲蛀空了,你我二人,如何跟陛下交代?”
故意讓官廠經營困難,損公肥私,甚至把官廠占為己有,這是申時行決不允許發生的事兒。
尤其是侯于趙提議,試探性的下放權力,讓各省三司籌建地方官廠,那更要嚴厲督查了。
“你說得好聽,咱們都是為官多年,你說只查官吏,你猜猜真的做的時候,會顛三倒四到什么地步?”高啟愚也不含糊,直接了當的說道。
大學堂也就罷了,不事生產的衙門,怎么審查都不會鬧出什么亂子。
官廠可是大明的定海神針鐵,軍事政治經濟民生,都和官廠息息相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