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一個乞丐出身,家里人餓死的七七八八,成了皇帝,馬皇后又是朱元璋的發妻,朱元璋這個開辟之主,不搞這些繁文縟節,大明冊封官員夫人,也不搞這些了,連帶著民間的府志、縣志,也都是以女子本姓記載。
時至萬歷年間,仍然許民自決,你愛冠就冠,不冠也沒人管沒人說。
雜報還舉了一個例子,大明著名女詩人朱妙端,她的丈夫周濟是四品官,所以冊封夫人就是:安慶知府周濟配朱恭人;而《海寧周氏族譜》,對朱妙端的記載也是:子濟,字汝航,號簡庵,成化四年歲貢福建光澤教諭。朱恭人幼聰慧,七歲能詩等。
無論是朝廷冊封的官碟,還是自家的族譜,都不冠夫姓。
從妻從夫姓,到妻冠夫姓,再到許民自決,再到普遍不冠夫姓,客觀的反應了時代的變遷。
雜報從冠夫姓,談到了子女隨父姓這個現象。
這位筆正的看法非常有趣,他認為母子是一種血緣關系,而父子是一種社會關系。
這個觀點和漢之前,男子用氏,女子用姓的現象是非常契合的。
父子是一種社會關系,這個提法真的很大膽。
在自然界,除了鳥類和魚類之外,其他動物,雄性照料幼崽的現象十分的罕見,尤其是胎生、哺乳類的動物,幾乎沒有雄性照料后代的現象,即雄性負責保護幼崽、社會性教育幼崽、理順毛發、抓蟲、捕食等等行為。
人也是一種動物,看過解剖論,就會發現人和一些動物的器官,是高度相似的。
按自然之理而言,人類也應該展現這種動物性,即:男性不撫育后代。
孩子隨父姓這個現象,就是人為的套上了一層枷鎖,建立了一種社會關系,再加上傳宗接代的觀念灌輸,逐漸演變成了家庭的分工,并且成為了社會基石。
這位筆正做了個大膽的假設,如果慢慢發展之下,就像是冠夫姓不斷變化,整個社會不再認可子嗣隨父姓,瓦解這種社會關系,會發生什么?
還別說,真的讓這位筆正給找到了社會實例!
不是某個個體,而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這位筆正了解到,在遙遠的西洋,昆侖奴們,就沒有父親。
得益于大明大航海,各種海外的消息,被水手、隨船的舟師記錄了下來,變成了各種雜報、書籍,傳播到了大明各地。
大明商人在莫桑比克總督府,見到了一種紅泥人,他們全身上下,涂滿了紅泥,以販賣珍珠和各種瓜果為生,這些紅泥人,也是昆侖奴的一部分,就普遍沒有父親。
這個地方的傳承,讓大明商人十分的驚訝,因為普遍沒有父親,最終形成的是舅甥繼承制。
舅舅不知道自己的兒子是不是自己的兒子,更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在哪兒,但這位舅舅他姐妹的兒子,一定是自己外甥,所以通常舅舅臨終前,會把所有財產,留給外甥。
沒有建立父子這種社會關系的非洲大陸,這種社會架構,對于大明人而言,真的非常難以理解,但當地人認為理所當然。
朱翊鈞看完了所有的雜報,挑選了兩份,放在了邸報上,刊發全國各府州縣。
除了這一篇冠夫姓隨父姓的文章外,另外一篇文章引起了皇帝的注意,那就是關于社情民意匯集的文章。
大明邸報、官報、雜報三大類報紙的流行,尤其是雜報的流行,讓社情民意更有效率的匯集到了衙門里。
各地主官衙門,對于各地方的雜報,還是非常留意的,哪怕是皇帝陛下本人,對這些雜報也是相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