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親信,完全足夠了,朱棣起兵也不過八百人而已。
很快正月二十一日的廷議就開始了,朱翊鈞出現在了久違的文華殿內,二十八位廷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于是松了口氣,自從上次申時行入閣,大臣們做票導致廷議停罷,已經一年多了。
陛下終究是那個不會食言的人,廷議不開的原因,的確是張居正致仕到身后名落下帷幕之前,特殊情況。
“臣等拜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群臣拱手見禮。
“免禮。”朱翊鈞擺了擺手,坐在了龍椅上,看著眾人笑著說道:“坐坐坐,不必拘謹。”
多數大臣,一年都沒怎么見到陛下了,這和過去陛下天天見,完全兩個樣子。
越靠近權力中心,權力越大,見不到皇帝,大臣們都覺得自己手里的權力缺了法理的支持。
“我們禮部寫了一本書,諸位可以看看。”沈鯉等待眾人坐定后,打了個開場,沒有直接議事,說正事之前,都會打個開場熱熱場子。
糾儀官拿過來許多本書分給了諸位大臣,皇帝也拿到了禮部編纂的書,《海外番國志·莫桑比克》。
萬士和離世多年,大明依舊在編纂著海外番國志書,修的和當初一樣快。
朱翊鈞翻開看了半天,和萬士和在的時候,味道完全相同,名為海外番國志,實際上寫的還是對大明的借鑒意義。
莫桑比克,其實沒什么太值得大明側目的地方,但莫桑比克的昆侖奴們沒有父親這件事,還是引起了朝廷們的關注。
“在莫桑比克,超過八成半的孩子,沒有父親,超過一半的孩子,父母都沒有。”沈鯉翻開了奏疏,感慨萬千的說道。
此言一出,群臣們議論紛紛,雜報上,關于冠夫姓、隨父姓溯源的討論很多,大臣們多少也知道一點,畢竟雜報大家都看。
唐宋已經作古,大明士大夫們只能從文字里窺見,但大明是不冠夫姓的,對于雜報上討論的母親是血緣關系,父子是社會關系這件事,大多數士大夫也都是比較認可的。
但大臣們沒想到,莫桑比克的紅泥人,居然有超過八成半的孩子沒有父親,超過一半的孩子,父母都沒有。
答案都在這本番國志書里。
朱翊鈞覺得大明士大夫太要臉了,太客氣了,寫的志書,太給了這些紅泥人面子,沒有講的那么明白,朱翊鈞稱之為無父的惡性循環,在莫桑比克,體現的淋漓盡致。
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后代是否是自己的后代,所以多數男性不承擔撫養子嗣的義務。
但是生育、繁衍是人的本能,在莫桑比克,女子總是挺著個大肚子,因為女子體弱,無法保護自身,只能如同動物一樣被迫受孕。
這樣亂的關系,導致了后代的父親是誰這件事更難確定,那這些父親更加不會撫養后代。
而母親單獨撫養多名孩子,又不現實,最終導致了一半的孩子父母都沒有,他們被遺棄了。
得虧莫桑比克自然稟賦還算好,有著大量的食物,沒有父母的孩子,勉勉強強能活下來。
一個不證自明的事兒,有爹的文明,比沒爹的文明更有生存優勢,因為有爹的孩子比沒爹的孩子更容易活下來。
而這個無父的惡性循環,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秩序無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