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面提到的,帝國海軍一直就對重速度、輕防護的戰列巡洋艦都不太感興趣,更喜歡火力、防護與速度均衡的快速戰列艦。結果是,訂購兩艘“魯河”級之后,帝國海軍就暫停了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準備把因為預算受到限制而變得很緊張經費,用來建造快速戰列艦。
這一局面,在新歷74年發生了轉變。
主持建造了“無畏”號,一手導演與發起海軍軍備競賽,曾經被帝國海軍當成頭號大敵的費希爾在當年十月份,再度擔任布蘭王國的第一海務大臣,而且在上任之后就再次以其永不枯竭的熱情、不知疲憊的干勁、以及口若懸河的口才,積極游說與推動新式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建造工作。
當時,大戰已經爆發了兩個多月。
其實,在費希爾擔任第一海務大臣前,帝國海軍就已經獲得可靠情報,布蘭皇家海軍取消了“復仇”級最后三艘的建造工作,最后一艘是直接取消,已經開工的兩艘暫停建造,容另行處理。
到了年底,發生在南夕落洋福克蘭群島的海戰,證明了戰列巡洋艦的價值。
隨貨,帝國情報機構獲得了可靠消息,布蘭皇家海軍準備把兩艘停工的“復仇”級改建為戰列巡洋艦!
到次年一月份,情報得到了證實。
兩艘已經獲得命名的戰列艦復工,只是遵從費希爾提的要求,按照戰列巡洋艦的標準重新設計與建造。
這兩艘戰艦就是“聲望”號與“反擊”號。
按最初獲得的情報,兩艘戰艦按費希爾的要求重新設計,被稱為理想的主力艦,至少會配備八門十六英寸主炮,最高航速不低于三十三節,而且裝甲防護水準肯定在之前所有的戰列巡洋艦之上。
或許是搞錯了,或許是故意為之,情報將其稱為“CCKiller”,不是“CAKiller”。
不管情報是否可靠,這樣的性能指標,把帝國海軍給嚇尿了。
經過簡單計算之后,帝國海軍的艦船工程師給出了結論:要達到這些標準,至少需要四萬噸的標準排水量,最好能有四萬五千噸,而且配備的動力系統必須足夠強勁,造價三倍于同期的戰列艦。
用建造三艘戰列艦的經費建造一艘戰列巡洋艦!?
要在平時,帝國海軍總司令肯定會三思而后行,內閣與論議兩院,也未必會批準如此瘋狂的造艦計劃。
只是,現在是戰時,就沒有必要考慮那么多了。
按照“你有、我有、全都有”的標準,再怎么寒磣,也得造兩艘這類戰艦,哪怕只是為了充門面。
新歷75年的春節過后,帝國戰時內閣批準了兩艘超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計劃。
沒有別的要求,必須全面壓倒“聲望”級。
八門主炮,那是必須的,而且得用為“龍興”級戰列艦開發研制的400毫米四十五倍徑艦炮。
如果可以,最好能超過八門。
按海軍的意思,只要能消除炮口風產生的影響,可以改變堅持了幾十年的原則,接受三聯裝主炮炮塔。
最高航速必須達到三十三節,爭取到三十五節。
裝甲防護必須向無畏艦看齊,在通常的距離區間內,能夠擋住十二英寸穿甲彈,最好能夠應付十四英寸穿甲彈。
續航距離不用太高,不過也不能太低,以巡航速度航行,不得低于5000海里。
因為從來沒有設計過如此強大的戰艦,所以在第一份招標書當中,帝國海軍沒有提出更加詳細的性能要求,比如副炮的口徑,經濟巡航速度與動力系統配置,也沒有對噸位做明確限制。
在這份招標書里面,只要求噸位把控制在“龍興”級的一點二倍以內。
其實,關鍵就在噸位上。
因為“龍興”級設計標準排水量為三萬噸,一點二倍就是三萬六千噸,所以幾家參與競標的艦船設計院都覺得,這個限制很寬松,實現難度并不大,甚至能有所結余,也就不用在設計階段束手束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