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隔艙:150~100毫米
甲板:120~50毫米
炮塔:350毫米(正面)
炮座:300~150毫米
司令塔:350~300毫米
這些性能指標,別說在當時,哪怕放在二十年之后也不算差!
對此,海軍豈止是滿意,簡直是喜出望外。
要說的話,除了防護稍微差一點,“北河”級在其他方面都達到了帝國海軍對快速戰列艦的要求。
當然,真要挑毛病,也就續航力有點勉強。
把防魚雷隔艙用上,至少能多裝5000噸重油,讓續航力達到8500海里,不過會因為儲備浮力降低導致抗沉能力惡化。
關鍵,“北河”級在設計的時候留下了大概15%的噸位冗余。
這意味著,可以在犧牲一點速度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幾千噸裝甲,把防護提升到戰列艦水準。
當時,南江艦船設計院的工程師做了估算。在增加3500噸裝甲,把主裝甲帶的厚度提高到350毫米,炮塔與司令塔提高到400毫米,炮座提高到350毫米后,航速仍然能保持在30節以上。
這不是帝國海軍夢寐以求的快速戰列艦嗎?
在前兩艘開工之后,海軍向戰時內閣遞交了一份追加建造計劃書,打算再訂購四艘。
按海軍的設想,在新歷78年前,由六艘“北河”級組建一支戰列巡洋艦分隊。不管是在東望洋,還是梵炎洋,乃至今后進軍夕落洋,由六艘“北河”級組成的戰巡分隊,能靠速度與火力擊敗任何對手。
關鍵,海軍高層被南江艦船設計院的工程師給說動心了。
當時,由刺州艦船設計院負責的“X甲”型主力艦,也就是采用“3944”標準,按照計劃在“龍興”級之后開工建造的快速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肯定無法在規定時間完成。
為了保險起見,海軍授予了南江艦船設計院一項單獨的授權合同,由其在“北河”級的基礎之上,按照“3944”標準設計一種能全面碾壓當今所有的戰列艦,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快速戰列艦。
所謂的“3944”標準,就是航速30節、9門400毫米主炮與400毫米裝甲帶。
其實,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把15%的冗余排水量用上的快速戰列艦方案。
只是,有一個前提,得首先保證“北河”級的建造工作順利完成。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需要首先保證六艘“北河”級,對快速戰列艦的需求反到不太迫切。
到了年底,帝國海軍拿到了建造后四艘的預算。
只是,海軍并沒有立即跟造船廠簽署采購合同。
不是缺錢,而是在戰時建造戰艦,除采購經費,還需要工業配額,也就是拿到建造戰列巡洋艦的鋼鐵配額。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問題,四萬多噸的戰艦,實在太大了。
哪怕帝國海軍財大氣粗,要想在短時間內獲得如此多的高質量艦用鋼,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情報機構就在這個時候跟海軍開了個玩笑。
新歷76年1月份,諜報人員拍攝的幾張照片,不但證實“反擊”號已經在布朗造船廠下水,還證明之前的情報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