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戰艦,沒有之前吹噓的那么強大。
嚴格的說,就是在“復仇”級戰列艦之上,去掉了一座主炮炮塔與彈藥庫,同時將艦體加長了幾十米,在增加的空間內安裝了更多的燃油鍋爐,并且大幅度削減防護,由此獲得更快的速度。
該艦僅配備三座雙聯裝主炮炮塔,還是與“復仇”級一樣的十五英寸艦炮。
這個火力,最多算及格。
為了降低重量,該艦使用的竟然是四英寸副炮,而且安裝在炮廓里面,沒有采用已經開始流行的炮塔。
顯然,“聲望”級根本沒有資格跟“北河”級相提并論。
當時,海軍還對這份情報提出了質疑。
到了3月,在“聲望”號下水后,懷疑與質疑頓時煙消云散。
情報沒錯,準確說是現在的情報沒錯,之前的情報錯了,布蘭皇家海軍根本沒有建造所謂的“理想型戰列巡洋艦”。
不是費希爾不想造,而是造不起。
原因無二,太貴了!
這下,帝國海軍還有什么理由建造更多的“北河”級呢?
就算要對付“聲望”級,兩艘也夠了。
當然,“聲望”號與“反擊”號下水,刺激了帝國海軍,把“北河”級放在了在建主力艦的第一順位。
關鍵就是,“聲望”級的航速肯定超過了三十一節!
這意味著,帝國海軍現役戰列巡洋艦,沒有一艘追得上,追得上的裝甲巡洋艦與輕巡洋艦又肯定不是“聲望”級的對手。
如果兩艘“聲望”級殺入梵炎洋,帝國海軍將一籌莫展。
為此,帝國海軍給兩家造船廠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辦法,必須在新歷76年底之前建成交付。
哪里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同“聲望”級惹得帝國海軍上馬了“北河”級一樣,“北河”級的出現也影響了布蘭皇家海軍。
“聲望”號下水的當月,差不多晚了一個星期,情報機構就獲知,布蘭皇家海軍已經完成了另外一種超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工作,預計在兩個月內開工建造,其主要性能指標全都超越了“北河”級。
到5月份,情報得到了證實。
這種新式戰列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肯定超過四萬噸,滿載排水量達四萬五千噸,至少有八門主炮。
關鍵,布蘭皇家海軍打算一口氣建造四艘。
當時,帝國情報機構甚至搞到了這四艘戰艦的名稱,即“胡德”、“羅德尼”、“豪”與“安森”。
這就是“胡德”級。
雖然由戰后獲得的情報,布蘭皇家海軍正是因為受到帝國海軍的刺激,才做出了如此瘋狂的舉動,但是在戰爭時期,肯定沒有人管這么多,至少帝國海軍的高層不會考慮這些戰艦能否建成。
此外,東望洋對岸的紐蘭海軍也開始蠢蠢欲動。
也是在這一年,紐蘭國會通過了建造十艘戰列艦與六艘戰列巡洋艦的造艦法案,要向帝國與布蘭王國看齊。雖然到大戰結束,紐蘭海軍的戰列巡洋艦都沒能開工,但是準備動工的消息一直不絕于耳,始終讓帝國海軍如鯁在喉。有意思的是,這六艘戰列巡洋艦中的前兩艘被保留了下來,而且均在大戰結束之后以另外一重面貌問世,跟“北河”級后四艘可以說是殊途同歸。
關鍵還有,紐蘭聯邦參戰的跡象是越來越明顯,帝國海軍必須在東望洋保持一支強大的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