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哪怕再增加四艘“北河”級,帝國海軍也沒有什么優勢可言。
正是如此,在新歷76年6月份,帝國海軍按戰時撥款條例,通過預購的方式下達了后四艘“北河”級的訂單。
哪里想到,天有不測風云!
三個月之后的九月,保持中立的狹夷皇國發起偷襲,一舉奪得了南北撒豆群島,隨后就控制了守望者海峽。
十月,紐蘭聯邦正式向帝國宣戰,并同時加入同盟集團。
到當年的年底,帝國海軍不得不承認,無法保證兩洋制海權,必須對軍備建設做出重大調整。
當務之急,肯定是奪回南北撒豆群島,打通由旭海進出東望洋的通道。
顯然,需要的肯定不是快速的主力艦,而是堅甲重炮的,更適合執行艦隊決戰任務的戰列艦。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降低了后四艘“北河”級的優先級,著力打早六艘“龍興”級。
雖然前兩艘都順利建成,而且在戰爭后期大放異彩,但是直到大戰結束的時候,后四艘都擺在船臺上。
只是,這四艘“北河”級并沒有就此消亡。
十年之后,她們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問世,而且將在下一場大戰當中,成為帝國海軍的絕對主力。
那時,這種帝國海軍最強大的戰列巡洋艦,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繼續書寫傳奇!
在此多說幾句后話。
“北河”級是不是最強戰巡,其實并沒有爭議。被西方人吹上天的“胡德”級,在各個方面都不如“北河”級,特別是總體設計上的差距,根本沒辦法彌補。拿實戰來說,在守望者海峽海戰中,“北河”號與“南江”號均遭到重創,前者被十多枚十四英寸及更大口徑的炮彈擊中,后者也挨了數枚,兩艦都沒有戰沉,主體結構沒受到嚴重損壞,全都在數個月內修復,此后還升格為快速戰列艦。“胡德”號僅僅被一枚十五英寸穿甲彈打中,就因為主炮彈藥庫殉爆而戰沉。
真正有爭議的,其實是戰列巡洋艦自身的價值。
雖然在福克蘭海戰當中,布蘭皇家海軍的兩艘戰列巡洋艦用犀利炮火,證明“巡洋艦殺手”并非浪得虛名,但是在此后的幾次決定性海戰當中,包括守望者海峽海戰,戰列巡洋艦的表現都差強人意。
大戰期間,所有在無畏艦后建造的主力艦里面,結局最悲慘的就是戰列巡洋艦!
按帝國海軍在戰后做的統計,每一百名在戰斗中陣亡的海軍官兵當中,就有十一人是在戰列巡洋艦上服役,所占的比例最高。如果比較陣亡率,僅次于潛艇,為大戰期間第二高的艦種。
要說的話,肯定有很多原因。
戰后,很多人由此認為,戰列巡洋艦是一個非常失敗的艦種,甚至被當成是個人喜好導致的錯誤。
最直接的證據就是,在大戰結束之后,沒有一個列強發展戰列巡洋艦,而且除布蘭皇家海軍,其他幾個列強都把戰列巡洋艦升格為快速戰列艦。哪怕是迢曼海軍、洛克海軍與紐蘭海軍,后來建造的那些所謂的戰列巡洋艦,嚴格說起來的話,不是裝甲巡洋艦,就是大型巡洋艦。
正是如此,有人得出了戰列巡洋艦無用的結論。
果真如此?
按照梁夏海軍、布蘭皇家海軍與狹夷海軍做的統計,在整個大戰期間,戰列巡洋艦的出動率在主力艦當中遙遙領先,幾乎是戰列艦的三倍,執行作戰任務的效率達到普通戰列艦的五倍。
如果把作戰強度當分母,那么戰列巡洋艦的傷亡比例反而低于戰列艦。
此外,戰列巡洋艦并沒消亡,而是進化成了后條約型快速戰列艦。
從這個角度看,當堅甲利炮的鋼鐵怪獸被移動的海上機場取代時,戰列巡洋艦,這種渾身上下都是時代烙印的戰艦,用華麗、炫目的方式完成絕唱,為這個鐵火奔騰、波瀾壯魄的時代劃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