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獲得四艘“龍江”級之后,準確說是在建造這四艘航母的時候,帝國海軍就在考慮新式航母的事情。
這里,不得不提“限制海軍軍備條約”造成的影響。
站在帝國海軍的立場上,“華城條約”與“倫泰條約”對航母的限制,主要體就是總噸位與單艦噸位。至于其他的,比如主炮的最大口徑,根本沒影響,因為帝國海軍就沒打算在航母上安裝大口徑艦炮。
當然,噸位限制產生的影響就已經足夠巨大了。
就拿狹夷海軍來說,因為航母總噸位為三強的七成,只有十萬五千噸。狹夷海軍又不想退居第二梯隊,只能盡最大努力壓縮航母噸位,才弄出“蒼隆”級這種標稱排水量不到一萬八千噸的艦隊航母。由此產生了一連串的,波及廣泛的惡劣問題。比如飛行甲板不夠長,又沒有合適的彈射器,發動機技術也不過關,所以狹夷海軍格外重視艦載機的輕量化,搞出了零戰這樣的輕型戰斗機。
其實,帝國海軍受到的影響也很巨大。
雖然在華城談判中,帝國與紐蘭聯邦共同堅持,與會各方對已有的輕型改造航母的歸屬達成一致。在解除武裝之后,這些在條約落成之前改造而來,標準排水量不超過一萬噸的小型航母不算在限制噸位之內,今后只能當訓練航母使用。但是在四艘“龍江”級入列后,帝國海軍剩下的航母噸為,也就只有五萬噸標準排水量可用了。理論上,還能建造兩艘跟“龍江”級相當的艦隊航母。可現實的需求是,帝國海軍希望能獲得四艘,至少是三艘戰斗力強悍的艦隊航母。
理由也很簡單,在帝國海軍打算利用這五萬噸的配額時,狹夷皇國與布蘭王國已經再次走到一起。雖然在當時,紐蘭聯邦依然深陷“光榮孤立”的泥潭之中,還一度出現要跟梁夏帝國聯手瓜分東望洋的輿論風頭,但是帝國海軍必須考慮兩線作戰的問題,也就需要更多的航母。
帝國海軍至少需要考慮兩個戰略方向,東望洋與梵炎洋。
在一個戰略方向上部署四艘航母,肯定不算多,三常備,一預備。
哪怕讓充當預備力量的在兩個方向上來回奔波,也就能減少一艘,仍然得增添三艘。
帝國海軍在新歷85年公開發布的首份招標書,準確說是意向招標書當中,明確要求把標準排水量限制在16700噸以內,最好能控制在12500噸以內。大概連自己都無法相信能在如此小的噸位以內實現艦隊航母的所有戰術指標,所以沒有要求提交設計書,只需要完成概念設計。
當時,四艘“龍江”級都還在船臺上,海軍對下一代航母也不太積極。
折騰了近兩年,到新歷87年的年初,幾家有資質的艦船設計院才提交了標書,不過都是在應付海軍。
這些根本就不是設計書,連概念設計都算不上!
所有標書都在強調一個問題:12500噸方案肯定行不通,16700噸方案未必行得通。
到下半年,海軍才跟南江艦船設計院、刺州艦船設計院、粵江艦船設計院、魯東艦船設計院與遼南艦船設計院各簽署了一份委托合同,讓它們按照16700噸方案,拿出包含了主要性能指標的設計書。
結果,又拖了兩年。
到新歷89年,大蕭條到來,國際局勢就沒那么美好了。
其實,國際局勢在前幾年就已經發生變化。
隨著紐蘭聯邦加入,針對梁夏帝國的第二同盟集團正式成立。迢曼帝國跟洛克共和國實現了和解,帝國喪失僅有的傳統盟友。帝國海軍堅持用五萬噸配額建三艘航母,就是感受到了漸漸迫近的戰爭威脅。
席卷全球的大蕭條,反到幫助帝國海軍走出了困境。
雖然受條約的限制,加強軍備建設并不在考慮范圍之內,但是沒有人懷疑,在國際局勢惡化之后,列強都會走上擴軍備戰的道路,戰后在“塞巴和約”的基礎上建立的國際秩序必然會分崩離析。
到那時候,就要看誰的拳頭硬了。
那么,還需要在乎航母的噸位嗎?
在此之前,帝國海軍的少壯派就提出了類似的觀點,準確說是從另外一個角度,提出別再限制航母的噸位。
簡單的說,帝國海軍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一場相對公平的戰爭中,同時擊敗三個重量級對手,那么帝國海軍就不應該把航母的數量放在第一位,更應該關注質量,打造一支精悍的海上力量。
按當時的觀點,五萬噸配額,別說是四艘,即便三艘都嫌多,最好就兩艘。
正是如此,南江艦船設計院與刺州艦船設計院率先轉向,開始探討在25000噸的框架內能夠造出什么樣的航母。
不是改造,是重新建造!
等大蕭條爆發,少壯派發展壯大,25000噸方案迅速占據了上風,成為當時唯一能讓海軍接受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