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南江艦船設計院與刺州艦船設計院給出了非常理想的答復。
在25000噸的標準排水量之內設計與建造的航母,肯定比“龍江”級強大,航空作戰能力能提高20%。關鍵是,能通過重新設計來解決“龍江”級上那些根深蒂固的,已經困擾海軍多年的問題。
比如,能設置更加牢固的防魚雷隔艙,大幅度提高遭到魚雷打擊后的生存能力。
在刺州艦船設計院提出的方案中,還包含八十毫米飛行甲板裝甲,以及二十毫米機庫防破片裝甲。
帝國海軍回到“重裝”路線上來,并且加快推進新航母設計工作,跟愈發嚴重的外來威脅是不無關系。
在帝國海軍正式啟動新航母的設計工作時,紐蘭海軍的“游騎兵”號已經動工,當時傳聞是一艘艦隊航母。在狹夷海軍,也有一艘用重巡洋艦艦體改造來的,拖了好幾年都沒有建成的小型艦隊航母。
此外,紐蘭海軍與狹夷海軍都有新式艦隊航母的設計與建造計劃。
經過數年摸索之后,各列強已經對在條約框架下設計與建造航母有了更大把握,紛紛想著把剩余噸位用上。
從事后的角度來看,狹夷海軍連續建造了四艘艦隊航母,紐蘭海軍則建造了三艘艦隊航母與兩艘小型艦隊航母。即便情況比較特殊的布蘭皇家海軍,也在此后幾年之內建造了數艘艦隊航母。
帝國海軍還能夠無動于衷嗎?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帝國海軍正式啟動了新航母的招標工程。
在新歷92年年底,包括南江艦船設計院在內的五家有資質的設計院在規定時間內,先后提交了標書。
評審工作持續到新歷93年中期,帝國海軍才宣布南江艦船設計院的方案中標。
隨后,帝國海軍按傳統,向浦州造船廠與刺州造船廠各訂購一艘,并且保留了追加訂購的選擇權。
新歷94年第一天,兩艘航母同時在浦州與刺州開工。
只是,受各種因素影響,兩艘航母在新歷96年年底才下水。
為了推卸責任,帝國海軍與造船廠把工期反復拖延歸結于大蕭條,比如完全失控的通貨膨脹。只不過,沒人能否認,大量采用在當時還不成熟,存在巨大風險的先進技術與設備也是導致工期拖延的關鍵原因。
要說的話,這不是壞事。
正是在這兩艘艦隊航母上吃的虧,讓帝國海軍發現,通過堆砌超前技術與先進設備的方式不但無法打造出一流戰艦,還會引發難以控制的風險。正確的做法,其實是適當的放寬噸位等限制指標。
此外,在此期間完成的技術積累,為隨后設計與建造更強大的航母打下了基礎。
這從一個側面證明,在設計階段,南江艦船設計院的工程師,特別是總設計師趙禹嚴重低估了設計一種全新航母的難度,也高估了那些用來提升性能的先進技術、新式裝備的研發速度。
用趙禹自己的話說:航母的系統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了戰列艦,包括他在內的艦船設計師與工程師沒有從頭到尾走一遍的經驗,因此在進行全系統設計的時候,難免不被過分樂觀的情緒左右。
在根本上,仍然是噸位太小。
正是因為對噸位的限制太過嚴厲,又要達到并不算低的性能指標,只能大量采用還沒有成熟的新技術與新設備。
下水之后,舾裝搞了一年多,在新歷98年中期才完成。
只是,在隨后進行的海軍驗收測試中,這兩艘航母均暴露出了不少的問題,比如動力系統的可靠性不夠高,以及高速航行中容易上浪,在高海況下無法讓艦載機升空,升降機的位置不合理。
結果就是,兩艘航母又被送回造船廠。
直到新歷99年的春節過后,才再次進行驗收測試。
雖然仍然有很多問題沒得到解決,但是在國際局勢嚴重惡化的情況下,帝國海軍急需這兩艘航母來鎮場子。
拖到新歷99年5月初,在幾個主要問題得到解決之后,兩艘航母正式加入海軍的戰斗序列。在正式交付之后,造船廠派了一支工程隊伍進駐兩艘航母,隨時解決在使用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直到11月,最后一批造船廠的工程人員才從航母上撤離。此后又返回刺州造船廠進行最后的檢修,到大戰爆發之后才重新加入了戰斗序列。嚴格說,到這個時候才算正式服役。
按照新出臺的戰艦命名規范,兩艘航母分別被命名為“帝都”號與“陪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