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升到高空后,李天凌啟動了自動駕駛儀。
按照安排,由他統帥的“遠征混成聯隊”首先南下,經巴鐵的領空進入穆阿海,再轉向飛往沙烏地的哈立德國王軍事城。
為了避免占用前進基地,聯隊里的轟炸機都將飛往迪戈基地。
其實,也沒有必要把轟炸機部署在距離戰場只有幾百千米的地方,畢竟轟炸機不存在作戰半徑不夠的問題。
其間,戰斗機還將在穆阿海上空進行一次空中加油。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遠征混成聯隊”將以哈立德國王軍事城為基地,守護沙烏地的領空。
簡單的說,執行的是戰役級戰場遮斷任務。
這也是“遠征混成聯隊”存在的最大價值。
5年之前,空軍在新軍事變革推動下,組建“遠征混成聯隊”的時候,賦予的頭號使命就是在戰爭突然爆發的情況之下,依托設施簡陋的前進基地,為帝國空軍完成參戰動員爭取到足夠的時間。
正是如此,“遠征混成聯隊”采用了小而全的編制體系。
通常,一支“遠征混成聯隊”包含2個戰斗機中隊,1個運輸與保障中隊,1個戰術支援中隊與1個混編的轟炸機中隊。只是在前進部署之前,會根據任務需要對編制體系做出適當的調整。
比如這次,就沒有讓轟炸機中隊靠前部署。
當然,大部分時候也不需要讓轟炸機靠前部署,只是需要安排轟炸機為前進部署的戰術飛機提供掩護。
如果執行的是攻勢防御任務,或者是進攻任務,轟炸機中隊就是絕對主力。
執行以保證制空權為主的防御任務時,主力就是戰斗機,尤其是作戰半徑更大的重型戰斗機。
正是如此,編入“遠征混成聯隊”的全都是帝國空軍最先進的戰斗機,而駕駛這些戰斗機的飛行員全都是精銳。
在預警指揮機的支持下,一個中隊的8架“戰-11B”能控制1000千米到1500千米空域的制空權!
此外,在過去幾年的聯合演習中,拔得頭籌的幾乎都是“遠征混成聯隊”的飛行員。
按照空軍內部做的推演,哪怕做不到以一當百,也肯定能夠以一當十。
在理論上,對付伊拉克空軍這類對手,一支“遠征混成聯隊”的2個中隊,即16架戰斗機,就足夠在依托后方指揮系統支持的空優戰斗中掌握主動權,并擊潰規模在大隊以下的來犯敵機。
對“戰-11B”的戰斗力,李天凌有十足的信心。
不止是這種戰斗機,還跟使用的新式彈藥有關。
在年初的時候,準確說是春節后,李天凌統帥的聯隊率先換裝了新式導彈,其實是進行軍方驗收測試。
沒錯,就是綽號“閃電”的“KK-12”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
這是梁夏空軍的第一種,也是全球第一種達到服役標準,并且正式裝備作戰部隊的主動尋的空空導彈。
至于這種導彈到底有多大的價值,李天凌最為清楚。
在完成了幾輪試射之后,李天凌就以聯隊長的身份,建議立即訂購與裝備這種能改變空戰面貌的新式導彈。在一份絕密的測試報告中明確提到,該導彈對50到90千米內的敵機有絕對的殺傷力。
只是射程,就比半主動雷達制導的“KK-6”提高了一倍以上。
優勢不止體現在射程上。
“KK-12”讓“戰-11B”獲得了真正的多目標交戰能力,也就是能同時對多個目標發起攻擊。
這可是空軍夢寐以求的,或者說是志在必得的作戰能力。
不要忘了,海軍的“戰-9A”在10多年之前就獲得了多目標交戰能力,能夠同時對6架敵機開火。
“戰-11B”靠新式火控雷達,在理論上能同時控制8枚導彈攻擊8個目標,可是在實際當中,受導彈限制,根本辦不到。
因為不具備多目標交戰能力,所以在之前10多年的聯合演習中,空軍被海軍的戰斗機虐得體無完膚。等到“戰-9B”服役,就連近距離格斗空戰,空軍也勝少敗多,可以說被教訓得毫無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