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這些戰車的價值不可低估。
跟步坦協同作戰沒關系,價值在戰車本身。
嚴格說來,配備裝甲營騎兵連的,其實是騎兵戰車。與步兵戰車相比,騎兵戰車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更強的獨立作戰能力,而且配備了性能更好的觀瞄設備與通信設備,更擅長執行偵查任務。
其實,這也是騎兵戰車與步兵戰車的主要區別。
在戰術使用上,騎兵戰車是裝甲部隊的急先鋒,在坦克前方執行偵查搜尋任務,而步兵戰車隨同坦克作戰,主要依靠搭載的步兵,并且在戰斗中為步兵提供掩護,作戰方式側重于步坦協同。
這些騎兵戰車,全都配備了最新一代熱成像夜視儀,在理想的環境下,對坦克類目標的探測距離高達4000米。
顯然,這也是保證能夠先敵發現,執行偵查任務的根本保障。
相比之下,坦克配備的熱成像夜視儀,在晴朗夜晚的觀察距離也只有2000米。
正是如此,陸戰隊的夜間戰術其實是圍繞騎兵戰車展開,由騎兵戰車搜尋目標,然后由坦克發起突擊。
在去年的“西進149”聯合演習當中,陸戰隊靠這一招打了陸軍一個措手不及。
陸軍官兵并不知道,這套戰術是丁鎮南提出的,在陸軍進行推廣受到抵觸之后,才去陸戰隊試水。
不過,該戰術有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
早期偵查。
其實,這也是陸軍抵制該戰術的關鍵原因。
戰術偵查可以依靠騎兵戰車,戰場偵查可以靠“直-13”這類專用偵查直升機,可是再擴大,也就是戰役級的偵查行動,就遠不是陸軍能完成的了,必須得依靠空軍或者海航的偵察機。
當然,主要是空軍。
在波伊戰爭結束后不久,空軍就提出了“空地聯合作戰”的概念,還以此概念為基礎研制專用的對地偵查平臺。
可惜,陸軍是堅決反對。
按陸軍將領的觀點,“空地聯合作戰”其實是以空軍為中心,陸軍成了替空軍打下手的小二。
空軍有數千架作戰飛機,只是專用的對地攻擊機就有上千架之多,哪里還輪得到陸軍上場呢?
這個觀點確實有點偏頗,不過也不是沒有道理。
陸軍手里,射程最遠的火箭炮也只能打到30千米之外,戰術導彈能打到300千米,可數量少得可憐。空軍的作戰飛機,至少都有數百千米的作戰半徑,重型戰斗機在1000千米以上。
要是能夠發現幾百千米外的敵人,空軍的攻擊機與戰斗機早已經蜂擁而上,哪里有陸軍的份?
可惜的是,陸軍的抵觸并沒有用。
經過十來年的發展,空軍不但有更強的專用攻擊機,還獲得了專門用來搜尋地面目標與指揮對地打擊行動的“聯合指揮機”。
沒錯,就是“指-10A”。
靠性能先進的合成孔徑雷達,“指-10A”能夠探測到300千米之外的坦克,對裝甲集群的探測距離還要遠一些。
其實,“指-10A”還能探測在超低空飛行的直升機。
簡單的說,“指-8C”這類預警指揮機探測不到的低空與地面目標,都在“指-10A”的監視范圍內。
只是,相對于“指-8C”與“指-6C”,去年才正式服役的“指-10A”并不是很有名。
因為服役時間太晚,而且在服役之后還需要進行訓練與測試,所以“指-10A”有參加去年的“西進149”聯合演習。
按照安排,今年的“西進150”聯合演習是“指-10A”的處子秀。
只是,隨著波沙灣戰爭爆發,首秀舞臺變成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