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晚上,一架“指-10A”到達哈立德國王軍事城,不過暫時跟空軍的加油機混在一起。
當然,也沒有對外公布相關消息。
因為沒像“指-8C”那樣,在背部設置專用的雷達罩,所以看外形,“指-10A”與同平臺的加油機還很相似。
在天黑后,那架“指-10A”就已經跟隨加油機升空。
不出所料的話,現在就在2號臨時據點東南方向上徘徊。
其實,帝國空軍總共也就只有4架“指-10A”,其中一架在進行電子設備測試,能用的也就只有3架。
派“指-10A”參戰,不止是為了對付伊拉克的裝甲部隊,還跟另外一項極為關鍵的作戰行動有關。
沒錯,就是負責搜尋伊拉克的彈道導彈發射車。
雖然之前沒去過伊拉克,但是在聯合軍校讀書期間,丁鎮南認識了一大批曾經去過伊拉克的軍官。
這些軍官都是在兩伊戰爭期間秘密前往伊拉克,充當軍事顧問與教官。
其中有幾個接觸過伊拉克的導彈部隊。
按這些軍官的說法,伊拉克的戰術彈道導彈更像心理戰武器,其政治價值遠在軍事價值之上。
簡單的說,伊拉克當局把導彈當成對付超級霸權撒手锏武器看待。
雖然受精度的影響,彈道導彈的實戰價值不會太大,但是只要手里有,給對手的心理威脅就不可低估。
此外,防御彈道導彈的最佳手段,其實就是將其摧毀在地面。
用這些軍官的話說,那些固定的導彈發射裝置都很容易摧毀,關鍵是那幾十輛機動部署的發射車。
如果提前做好準備,只需15分鐘到半個小時,就能把導彈發射出去。
這點時間,帝國空軍根本反應不過來!
其實,就算沒做好準備,也只需用2到3個小時為導彈加注燃料,這同樣會讓空軍手忙腳亂。
用“神箭手”攔截彈道導彈?
顯然,那同樣是心理戰。
要說的話,這是空軍投入巨資研制與采購“指-10A”的頭號原因。
摧毀戰術彈道導彈,最為麻煩的就是偵查,及時發現導彈發射車。
在理論上,只有像“指-10A”這類的大型偵查平臺,才能勝任這個艱巨的任務。
“指-10A”的性能到底如何,那也只存在于理論上。
在“西進150”聯合演習的預案當中,就有相關的類容,由“指-10A”負責搜尋冒充導彈發射車的假想敵,并指揮協同作戰的攻擊機發起攻擊,檢驗基于“指-10A”的戰術偵查指揮系統的價值。
可惜,聯合演習已經取消了。
當然,實戰更能夠說明問題。
這也是丁鎮南來前線的主要原因。
雖然外界一直認為,支持“空地聯合作戰”的是施授良,但是實際推動者,其實是默默無聞的丁鎮南。
現在,檢驗“空地聯合作戰”理論的戰斗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