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在巡航導彈技術成熟之后,帝國海軍率先開發以搭載巡航導彈,而且以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導彈潛艇。
只是,現有的導彈潛艇,其實都是拿老舊潛艇改造。
就是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能力,并且降低航速等性能指標,利用騰出來的空間搭載幾十枚巡航導彈。
至于新建導彈潛艇,還沒開工呢。
帝國海軍現階段的重點,主要是拓展現役潛艇任務范圍,比如讓攻擊潛艇搭載巡航導彈執行對陸攻擊任務。
“漢水”號上就有12枚“畫戟”式潛射巡航導彈。
其實,“畫戟”是一系列巡航導彈的統稱,除了潛射型之外,還有艦載型與陸軍型。
在設計的時候,還包括了空射型。
按照最初設想,國防部希望用這一種導彈裝備三軍,讓彈體部分完全通用,從而降低開發經費與降低保障難度,并且通過三軍統一采購的方式,也就是擴大采購規模,拉低導彈的出廠單價。
可惜的是,在研制完成之前,空軍就退出了該項目。
原因也很簡單,海軍對導彈的彈體直徑有很嚴厲的要求,不能超過潛艇魚雷管內徑,確保能用魚雷管發射,對導彈彈體長度的要求反到不是很嚴格,6米7米都可以,而且不愿意為了縮短長度降低性能指標。
關鍵就是,陸軍選擇向海軍妥協,而不是傾向于空軍的方案。
空軍對導彈的彈體直徑沒有太嚴格的要求,反到對彈體長度有非常嚴格的要求,也能接受更低的性能指標。
道理也很簡單,需要把導彈裝進轟炸機的彈倉,太長了肯定塞不進去!
結果就是,“畫戟”導彈的彈體長度達到了5.2米,而空軍主力轟炸機的彈倉長度一直就只有4.8米。
反復協商無果,準確說是在把彈體長度縮短到4.75米的情況下,導彈的性能無法滿足海軍與陸軍的要求,國防部只能妥協,也就是讓空軍退出該項目,拿計劃用在“畫戟”項目上的經費另起爐灶。
正是如此,“畫戟”只有海軍型與陸軍型,而海軍型又有3個子型號,潛射型、艦載型與艦載垂直發射型。
此外,還有已經研制成功的,由潛艇搭載的垂直發射型。
只是因為導彈潛艇還就沒有正式服役,所以該型“畫戟”沒有進入到采購階段,更別說是正式裝備了。
這幾個型號的“畫戟”在基本性能上完全一致,區別只是火箭助推器,以及是否使用密封裝載箱。
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以及500千克戰斗部,讓“畫戟”能打擊幾乎所有濱海地區的目標,而且能摧毀除了永備工事與深埋掩體之外的所有固定目標,還可以通過使用不同的戰斗部來打擊不同的目標。
必須承認,“畫戟”是當今最成功的巡航導彈。
不過,也并非完美無瑕。
頭號問題,其實就是采用的地形匹配制導方式,在實戰當中太麻煩了。
這種制導模式的抗干擾能力極強,而且配備末端雷達成像或者紅外成像導引頭,能夠獲得極高的攻擊精度。問題也同樣突出,導彈在發射之后,沒法讓導彈終止攻擊行動,或者通過重新規劃飛行線路的方式來避開突然出現的威脅,更不可能在發射之后,去攻擊沒有其他目標。
不過,相對于巡航導彈來說,這幾個問題還沒什么。
只是,地形匹配系統的前期設定所需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漫長。
哪怕不出差錯,都需要4個小時規劃飛行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