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很常用的戰術。
沒有哪種作戰飛機能在滿載的情況下滿油起飛,因此為了攜帶更多的彈藥,或者是大質量與大尺寸的彈藥,攻擊機只能選擇滿載起飛,再進行空中加油,獲得完成作戰任務需要的燃油。
正是如此,加油機才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
按照計劃,如果攻擊行動在凌晨1點開始,得升空待命1個小時,這幾架“攻-11”將在返航途中再進行一次空中加油。
當然,如果在凌晨1點之前發起攻擊,能在完成任務后直接飛回哈立德國王軍事城。
收到命令之后,這4架“攻-11”立即轉向朝北飛去。
此時,在波沙灣與穆阿海上,執行攻擊任務的其他艦艇也已投入戰斗,開始把早已經準備好的巡航導彈射出去。
關鍵還有,部署到位的6支航母戰斗群全都開始出動艦載機。
在“踹門行動”后,就發起首輪空中打擊。除了“祝世建”號航母戰斗群,另外5艘航母距離伊拉克都有數百千米,而滿載的艦載機至少需要飛行一個小時,因此現在讓艦載機升空并不算太早。
在沙烏地、阿聯酋與卡塔爾等地,情況也一樣。
雖然出擊距離要近得多,但是在接到了由聯合部隊司令部下達的命令之后,參與首輪突擊行動的航空部隊全都行動起來。
這叫箭已離弦!
此時,伊拉克南部沙漠里面,4架“直-10A”在不到20米的高度上,以每小時250千米的速度向北飛行。
廉明陽并沒有收到聯合部隊司令部的命令,或者說負責通信中轉的預警指揮機沒有轉發這道命令。
沒有轉發消息,或許是為了減輕飛行員的負擔。
畢竟讓廉明陽知道,后方的戰艦已經發射了上百枚巡航導彈,還有數百架作戰飛機已經出動或者即將出動,而這些力量全都要從他們負責打開的缺口突入伊拉克境內,他的壓力肯定會非常巨大。
這個時候,最不能做的事情就是讓4架“直-10A”的飛行員分心。
雖然配有地形跟蹤雷達,而且直升機的飛控系統有自動防撞功能,但是主要還是依靠飛行員。
沙漠并非平原,到處都是高低起伏的沙丘。
要說的話,武裝直升機就是依靠地形來躲避敵人的雷達。
為了做到帖地飛行,必須關閉飛控系統的防撞功能,也不能指望地形跟蹤雷達,因為飛行高度實在太低了。
在大部分時候,廉明陽這支陸航突擊部隊,都是在訓練低空突防戰術。
不同的是,在過去的訓練中,假象目標是在西大陸東部平原上馳騁的裝甲洪流,而這次對付的是一套防空雷達。
當然,難度反到降低了許多。
這個時候,丁鎮南所能做的,就是充分信任陸軍的航空突擊部隊,相信武裝直升機能夠打掉那座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