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點時間足夠完成攻擊前的準備工作。
距離目標大約8千米的時候,機鼻上的紅外成像儀已經捕捉到坦克的熱信號時,廉明陽才拉起直升機,在盡力控制直升機保持穩定的同時,給火控系統解鎖,把攻擊權下放給了姜尚貴。
其實,也就只用了不到10秒鐘,姜尚貴就鎖定了8個目標。
隨后,他就逐一將位于短翼內側掛點上的8枚“連弩”導彈射了出去。
與此同時,廉明陽控制直升機把前飛速度降低到每小時150千米。
只是,他沒有降低飛行高度。
這次,沒有特種兵在前線用激光指示器來照射目標,即引導導彈完成攻擊,所以只能用直升機上的激光照射器完成引導工作。
這也是“連弩”的最大問題。
在自行負責引導的情況之下,在“連弩”命中目標之前,直升機不得進行規避,必須讓目標處在視野之內。
顯然,這個時候的直升機就是挨打的靶子!
哪怕在設計“連弩”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個問題,陸軍因此明確要求導彈具備全程超音速飛行能力,但是受到質量的限制,“連弩”的最快速度也就只有1.4馬赫,而且在射程達到8千米時,平均速度僅1.1馬赫。
這就是說,“連弩”飛完8千米,大概需要25秒!
在這25秒內,速度達到2馬赫的防空導彈能飛行15千米!
哪怕“通古斯卡”在坦克后方7千米,也能用導彈反擊發起攻擊的武裝直升機。
如果附近有敵方戰斗機,或者武裝直升機,那麻煩就更大了。
不過,等到下一代“連弩”問世,就能夠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當然,對這個時候的廉明陽等飛行員來說,肯定不會指望還在研制的新式導彈。
“頭,撤!”
姜尚貴大聲喊叫起來的時候,廉明陽已經壓下了操縱桿。
遠處,8輛T-80U已經被“連弩”打成了火球!
前后,總共不到3分鐘。
在帶隊長機發起攻擊后,另外5架“直-10A”相繼投入戰斗,把攜帶的反坦克導彈全都射了出去。
6架武裝直升機總共發射了48枚反坦克導彈!
其實,敵人的坦克根本就沒有這么多。
只是,廉明陽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后面還有4個中隊的24架“直-10A”,做為大隊長的廉明陽,要繼續為機群尋找與指引攻擊目標。
至于攻擊的是不是坦克,其實不重要。
用陸航飛行員的話來說,上了戰場后,裝了輪子的,還能運動的,那全都是武裝直升機的菜。
只要能夠擊敗敵人,沒人會在乎用價值10萬金元的“連弩”去打擊一輛最多值5萬金元的軍車。
此外,直升機攜帶的武器還有火箭彈與機關炮。
只要戰斗還沒結束,就沒有哪個飛行員愿意帶彈藥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