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核心人員,特別是技術士官,年齡都在60歲以上。
這意味著,很多年輕官兵根本就沒有在這些航母上干過,也就不可能直接駕馭航母參與戰斗。
在啟封后,至少需要花幾個月的時間進行適應訓練。
即便按照較理想的情況,第一批6艘大型航母能夠在一年之內形成戰斗力,就非常的不錯了。
在海軍的戰略計劃當中,封存航母也只是二線兵力。
簡單的說,就是在戰爭期間,讓這些航母留在二線部隊,承擔反潛護航的任務,以減輕對一線部隊的壓力,不需要在開戰之后耗費資源建造專門的護航航母,從而建造更多的超級航母。
那么,新建航母呢?
顯然,那更加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雖然幾天之內,論議兩院將批準新的造艦規劃,放開針對海軍的限制,讓海軍按實際需要建造包括航母在內的戰艦,但是就算造船廠立即進入戰爭狀態,建造一艘超級航母也至少需要30個月。
如果把造船廠完成動員的時間也算上,那么第一批超級航母能夠在3年內服役,就已經很不錯了。
要說的話,因為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所以在大戰爆發后開工的首批超級航母,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建成。比如在上次大戰期間,“行省”級就是在大戰爆發3年后加入戰斗序列。
能夠等到三年之后?
雖然在理論上,紐蘭共和國也不可能在3年內獲得多少航母,至少在總體兵力上不可能超過梁夏海軍,但是紐蘭海軍只需要在一個方向上,也就是東望洋上作戰,不存在得兩線作戰的問題。
顯然,這是帝國海軍沒有的優勢。
如此一來,要想投入足夠的兵力,根本不可能。
繞了一圈,問題又繞了回來。
要想在南方次大陸上投入足夠的兵力,也就是獲得足夠大的戰略優勢,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在三個月內,結束在波沙灣方向的作戰行動,從原本用在該方向上的兵力投入到南方次大陸戰場上。
不要忘了,之前計劃在波沙灣投入6支航母戰斗群!
哪怕其中2支得兼顧南方次大陸,只要能夠及時完成該方向上的戰斗,也能增派4支航母戰斗群。
毫無疑問,這有決定性意義。
說得直接一些,如果能夠增加4支航母戰斗群,帝國海軍就能夠在面向南方次大陸的戰場上獨挑大梁。
關鍵,還能在東望洋保持足夠的戰略優勢。
這樣一來,就有望在一年內,也就是頂住了西陸集團的進攻,通過反擊奪回了伏爾加河東岸地區,乃至攻占與控制了西駱沙之后,憑借巨大的戰略優勢,讓仍然置身事外的紐蘭共和國接受既成事實。
這也是能爭取到的最理想的結果。
那么,能夠在三個月內結束在波沙灣的作戰行動嗎?
周涌濤把這個問題拋給了秦風烈,而秦風烈提出了一個要求。
不再限制消耗,也不再對傷亡做強制要求。
如果不計代價,或許能在三個月內解放科威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