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如此,帝國陸軍才決定研制專門的“戰斗直升機”。
只是,當時提出的性能指標實在是太高了,遠遠超過技術所能達到的高度,因此研制工作進行得極為緩慢。
與之相比,作戰需要卻極為迫切。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大量采用成熟技術與設備,性能指標很一般,不過能夠在幾個月內完成試飛,并且投產的“直-7A”才脫穎而出,獲得了陸軍青睞,最后拿到了300架的訂單。
在最初的時候,帝國陸軍只是用“直-7A”來應急。
當時,沒有人想到,這種“簡陋”的武裝直升機最終會生產3000多架!
其實,也就是在“直-7”大規模服役,而且在戰場上表現出強悍的戰斗力之后,帝國陸軍才有足夠多的時間研制更加先進的“直-10”,或者說不再那么急迫,讓設計單位能夠從容完成技術積累。
此外,波伊戰爭結束對“直-10”的研制工作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總而言之,在波伊戰爭結束之后,又過了大約5年,帝國陸軍才覺得,需要一種更先進的武裝直升機。
直到這個時候,“直-10”的研制工作才步入快車道。
可見,“直-10”的戰術性能指標,其實都是帝國陸軍在波伊戰爭當中,用慘痛的損失換來的。
這也造就了“直-10”。
簡單的說,“直-10”是一臺在樹梢高度活動的飛行坦克,其兇悍的火力幾乎都針對地面目標。
至于空戰,根本就不在考慮之中。
當年,帝國陸軍在直升機上測試格斗導彈,初衷不是對付直升機,而是對付也在超低空活動的攻擊機。
如果需要,還得用來對付戰斗機。
可見,也只是給了直升機一種勉強夠用的自衛手段。
在波伊戰爭中,帝國陸軍的直升機就沒遇到過空中威脅!
此外,在設計“直-10”的時候,很多新技術,或者說是新戰術思想還沒誕生,也就不可能被設計師采納。
最典型的,也就是隱身。
以“攻-11”為代表的隱身作戰飛機,是在“直-10”完成設計之后才誕生,而通過實戰證明,那還是4年前的事了。
結果就是,“直-10”根本就沒有為隱身考慮。
在前幾年,帝國陸軍還在“直升機是否需要隱身”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或者說是不想隨大流。
這些,全都是“直-10”的短板。
不過,也成為帝國陸軍啟動“直-X”項目的直接動因,或者說是為“直-X”項目訂下的戰術性能指標。
雖然這種還在設計的先進武裝直升機準備取代的不是“直-10”,而是“直-7”,但是帝國陸軍提出的性能要求,其實就是針對“直-10”的缺陷,所有“直-10”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在“直-X”上得到解決。
與“直-10”相比,“直-X”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定位于“中型多用途戰斗直升機”。
可惜的是,“直-X”還處于設計階段,哪怕是快馬加鞭,也需要幾年之后,才有望加入帝國陸軍戰斗序列。
與當初研制“直-10”一樣,“直-X”的研制工作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陸軍訂下的戰術性能指標太高,現有技術根本達不到,所以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解決技術難題,或者等相關技術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