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殺到的不是MG-29前線戰斗機,而是部署在大后方的MG-31截擊機。
大概是一直盯著東邊的戰斗,沒想到帝國空軍會在同一時間,耗費這么大的力氣在墨海方向展開行動,所以直到“戰-11B”飛到第聶伯河上空,這些號稱是“全球最先進”的重型截擊機才緊急升空。
結果就是,分成3個批次的24的架MG-31都沒能在交戰前完成爬升。
對截擊機而言,沒及時完成爬升,非常的要命。
MG-31是典型的高空高速截擊機,其優勢是在20000米以上的高空,以接近3馬赫的速度發起突擊。
在制空戰斗機通常活動的高度上,MG-31反到沒有優勢。
比如在15000米高度上,MG-31的最快速度就只有2.5馬赫,而“戰-11B”靠更大的推重比,能飛到2.5馬赫以上。
此外就是,MG-31是重型截擊機,幾乎沒有格斗空戰的能力。
哪怕能夠掛載像R-60與R-73這類的格斗導彈,也只是在近距離上攔截轟炸機,而不是用來跟戰斗機空戰。
其實,沒有哪種截擊機是為空戰而生。
所有的截擊機,采用的都是快進快出,以及高來高去的戰術,往往都是在數十千米之外發射導彈,然后就轉向返航。因為近距離交戰的概率非常低,所以有一部分截擊機甚至取消了機關炮。
這20多架MG-31在完成爬升前,與“戰-11B”機群的距離就縮短到200千米。
大概擔心跟“戰-11B”遭遇,MG-31在100千米之外就發射了R-37遠程空空導彈。
要說的話,這種導彈是MG-31最值得炫耀的東西。
R-37的射程超過了100千米,而KK-12A只有80千米。
在理論上,能夠與MG-31對射的,只有同樣裝備遠程空空導彈的“戰-9”,以及紐蘭海軍的F-14。
面對從100多千米之外發射導彈,并且轉向撤離的MG-31,“戰-11B”的飛行員都恨得咬牙切齒。
可惜的是,也只能望空興嘆。
至于超遠程攔截的效果,基本上為零。
R-37針對笨重的轟炸機,而不是敏捷的戰斗機。
雖然擁有超過100千米的射程,在理論上甚至能達到180千米,但是R-37的機動性能并不是很突出,其彈道末端的最大過載還不到20G,因此戰斗機只需拉出高G機動,就能夠甩掉這種導彈。
這20多架MG-31發揮的價值,其實就是逼迫2個中隊的“戰-11B”分散規避。
此外,以當時情況,這些MG-31很可能是去搜尋與攔截轟炸機,只是在升空之后沒能獲得地面指揮中心協助。
道理也很簡單:西陸集團沒有在該方向上部署大型預警機。
雖然防空雷達發現了“戰-11B”機群,也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但是并沒有探測到當時還在墨海上空的“轟-9D”機群。因此就算推測出“戰-11B”是護航戰斗機,也無法確定轟炸機的方位。
最多只能認定轟炸機在護航戰斗機的后方。
MG-31的大功率火控雷達,對轟炸機這類大型目標的探測距離,在理論上就只有300千米。
其實,這也是“戰-11B”機群飛到“指-8C”前方300多千米的關鍵所在。
如果“戰-11B”的前出距離不夠,后面的“指-8C”就有可能被發現,并且遭到MG-31攻擊。